刍议语文课堂教学“讲”“练”失调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 于怀刚  时间:2009/3/21 17:06: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57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课堂教学再也不能越俎代庖、以讲代学了。然而,“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仍不乏其人,“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明晓。”(叶圣陶)故而他们一上讲台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讲到底,大量的时间、空间尽被占领,学生“练”无阵地,“练”无时间,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名不附实。如此教学,严重的阻碍了学生技能的形成,影响了智能的发展,违背了新课改背景下精讲多练的原则。课堂教学的“讲”和“练”为何会出现这种失调的现象呢?笔者以为,主要是下述原因所致。
  一、 随心所欲,“讲”无章法-
  “循序渐进”本应是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一规律似乎黯然失色,部分教师由于不潜心钻研教材,因而不能把握教材的深广度,也就不能从全局考虑组织教学。教材中有什么讲什么,哪儿黑哪儿住,随心所欲。如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生字教读音,见到修辞作分析,碰到复句讲语法……一篇有滋有味的文章被分解的支离破碎,这种随心所欲的“乱讲”,不仅挤占了学生“练”的时间,无“章法”的教学教给学生的更是些零散的知识,无系统无规律。叶圣陶先生曾教导我们“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尚且如此“无法”,又如何能引导学生按“法”学习,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呢?
  二、 贪多求全,“讲”无目标
  课堂教学不能较好遵循讲练原则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贪多求全的讲解。
  义务教材教科书都有既定的教学目标:整体目标,分册、单元目标,每篇每课时也有一定的目标。设计一定的目标并在课堂中逐步实施,确能节约时间,以利学生的练习;但如果目标太多,不突出,也会导致“讲练”的失败。如《芦花荡》可以有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征。3.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课文中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2.引导学生体会任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3.整体感知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试想,这诸多目标若在一两个课时完成又怎能不使课堂教学变成满堂灌?况且有些内容学生早就有信息储存,若每课时都作为教学目标,这不就等于高年级数学教学每次都要重复“1+1=?”的问题吗?哪里又能提高学习时效呢?
  贪多求全,一口想吃成大胖子,既挤占“练”的时间,学生也只知皮毛,不得要领。太滥的讲授,导致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三、 超常讲授,“讲”而无效
  有些老师在讲授时,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或提高学习兴趣大量补充介绍与课文有关联的知识。这种做法虽无可厚非,若超越“常量”,则不可效仿。如《孔乙已》的教学,介绍有关作品提到《狂人日记》颇觉不够,于是就对《狂人日记》大加评述,指出其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该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把作品介绍变成了作品欣赏。这种大量的冗余信息,都一古脑儿掏给学生,只能是徒耗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大家都明白这样一种道理,母亲喂养婴儿,如果只顾一口接一口地喂,不给婴儿咀嚼品尝的机会,其后果就是消化不良和厌食,语文教学理同于此。显然,我们是不愿出现这种情况的。缘于此,可采取以下对策来消除“讲”“练”失调”的现象。
  一、 目标集中,精讲精导
  要反复研究教材,根据教学重难点,确定目标。多个目标,可以在多次教学时逐一突破,一课时只能完成一、二个目标,如新接触课文可确定第一课时为:字词认知、句意理解、整体感知,不可再涉及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知识点。目标集中,课堂教学环节相应减少,时间缩短,教师的精讲少讲也就有了可能。如《芦花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二个:
  1.引导学生体会任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2.整体感知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二、 留足时间,练习巩固
  练习巩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间上应留下“空白”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使之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练习内容应紧扣教学目标,练习可采用多种形式,如集中练习、分散练习、黑板板演、个别指导、比赛测试等。
  三、 内容留空白,发展思维
  在教学内容上,有些问题需要讲清,但有的问题还是不讲清为好。把一切都讲得明明白白,“那就等于把粪便给了别人”。(高尔基语)比如《孔乙已》一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大约”、“的确”本是矛盾的一组词语,用在这里是有深意的,如果教师对此点细致讲述,学生的理解或许是不深刻的,但教师将此处留给学生去理解,益处远远超过教师的讲述。再如《论雷锋塔的倒掉》文中“活该”一词,有经验的教师绝不会在此自我陶醉地大讲特讲,而是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停顿,给学生留下知识的空白点,以“勾引”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急不可待地调动思维积极探求。教学内容留下空白,既可节约教学时间,利于“讲练”,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上所谈,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之见,万望同仁赐教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