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邵阳市第十一中学 朱利娜 时间:2008/10/22 16:42: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48
一.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的实质和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它的独立性,它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而决不是建立在人云亦云的基础上。一个人有独创性,必须具有求异思维品质。为此,必须首先学会直接从背景材料中引发新念头,而不是轻易接受既有模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在创造性学习中培养,教师应将质疑,解疑作为教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这种宝贵的品质。一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储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设疑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易适度,富于启发;是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动学习,唤发出强烈求知欲,激发学习热情,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次,我在教《宋定伯捉鬼》一文,学生翻译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一句时,提出疑问:“老师,鬼觉得走路太慢,建议与宋定伯我背你一程,你背我一程,但是果真这样的话,速度会更慢啊?”我当即肯定他的大胆质疑并鼓励大家探究,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质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得知识,形成智力的强力动力。如同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地采用启发法,情境法,点拨法等多种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设成功情境等手段,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竟赛等形式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了,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和教师一起进入思维佳境,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唤醒,创新热情被点然,创新兴趣被激发了,学生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知识。
三.立体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学习法。
从宏观上看,思维可分为三类:线性思维,平面思维和立体思维,线性思维在纵向是开放的,在横向却是封闭的,缺少灵活性,平面思维在横向上是开放的,但纵向是封闭的,它具有思路灵活的优点,又有游移不定的缺点,而立体的思维是集以上两种思维于一体,它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较全面的整体认识。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将立体思维融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借助相像力,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像,表象储备愈丰富,创新能力才会愈突出,愈合情合理。为学生铺设一条充满创造,通向成功的会学之路。
四.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运用发散思维来指导学生选好切入点,能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的局限,在较大范围,广阔背景下,让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中发现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特殊关系,从而写出立意新颖,境界开阔的好文章来。
五.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异”是创造思维的显著特征,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标志,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语文教学不仅要善于观察,分析,勇于质疑,富于想像,更重要地是要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求变创新不落俗套,敢于打破“陈规”去思考,不被“陈见”所束缚,善于多方位的观察,多层次分析,拥有独特见解,不人云亦云,不附会现成结论,即使是某些突发奇想中有所偏大,也不可斥之为“钻牛角尖”。“不务正业”,而应因势利导,透彻分析,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奇花竟放,造就一批充满创新能力,又丰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辛而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变“学会”为“会学”使“学有所得”转化为“学能自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