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要在关键处

作者:李昌荣  时间:2009/4/16 16:29: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57
  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相反,如果处理合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才算是质疑在关键处呢?
  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第一、就文中悖于常理处质疑。
  所谓悖于常理处是指和常规常情相悖之处。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进而产生疑问。课文中悖于常理处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表面看来可有可无处。有些文章的某些内容看起来似乎是多余的,而这些往往正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匠心所在,有着深刻的含义。二是表面看来必有却无处。文章的某些内容如果写出来,文章会显得更完整、更连贯些,但作者却把它略去不写了,这也常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三是一般应这样写却那样写。四是使用特殊语言、特殊顺序之处等等。
  第二、就文中反复处质疑。
  作者使用一些手法总是为了加强一定的表达效果,在文章多次反复质疑,往往能挖掘出作者要着重表达的深意,需要缘疑而问。
  第三、就文本矛盾处质疑。
  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其实大多也是作者有意识的安排,往往体现着作者的巧思妙想。因此,善于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追问几个“为什么”,无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觉“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释疑,破译弦外之音。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和思想内核的把握。
  第四、就文本空白处质疑。
  写作中“意不称物”、“言不尽意”的“语言缺失”,造成了文本的“空白”,吸引着读者去填补、去确定。“诗无达沽,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传统文论,表明作品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释义,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填补空间”,这个“填补空间”恰是诱发阅读思维活动的动因。按照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他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来充实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在“空白”处进行质疑发问,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信息加工活动,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要始终伴随着思考、伴随着质疑。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的关键之处大胆质疑、巧妙质疑,那么,无疑对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助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