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的转变

作者:贵州省织金县茶店中学 马祖权  时间:2009/4/18 20:35:5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990
  2008年8月1日下午20时许,在贵州省织金县茶店中学校园内,我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场面:校门内一位姓燕的年轻老师在里面放声痛哭,连声喊着:“同学们!我舍不得你们啊!……我给你们的太少了啊!……你们回去吧!……别让家里的爸妈为你们担心啊!……”接着又是一阵痛哭……旁边有几位年轻老师搀扶着他,叫他回去休息,但是他只是跪着不动,非要让校门外的学生先走了他才回去休息不可。没有办法,搀扶他的那几个年轻老师也跟着哭了起来。
  校门外二十多个男女学生总是不愿回家,一直在那里安慰着这位燕老师:“别哭了,……老师,……你们休息吧!……明天你们还要赶路呢!我们会走的,……我们马上走……”接着又是一片哭泣声。这时门内门外的哭泣声混成了一片。这个场面一直持续了将近一个多小时,真是令人感动不已。
  这时,学校门口有位老教师看到这种场景,漠然地说:“这些学生也真是的,教他们十多年的,都没有见他们流过一滴感恩的泪,这些大学生一来,只上了他们十多天的课,居然哭得这么伤心,犯得着吗?”。
  这是四川大学学生到茶店中学“感恩行动”的最后一个晚上出现的一幕感人场面。师生们依依不舍的情景和那位老教师淡然说的话让我想起了“新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的转变“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学校教育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师生关系反映了人们对师生身份的不同认识,也反映了不同的哲学观和价值观。
  传统师生的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处于绝对的权威性地位,为了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的传授,需要把学生放在客体位置上进行客观认识,以对象化的思维看待学生,教师与学生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种师生关系受到主客二元分离的近代哲学认识论的影响。这种认识论认为,要认识事物、发现真理,主体就必须保持独立,把认识的对象放在客体的位置上进行客观描述,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认识到真理。就是说,为了达到客观认识的目的,人们必须把需要认识的事物放在客观对象的位置上进行客观的、价值中立的认识,才能达到真理。这种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已经发展为一种压抑人的新的绝对。在教育中,教师作为认识主体,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进行观察分析,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而进行灌输教学,强化了权威的色彩。因为近代认识论割裂了主体与客体的联系,使二者处于对立状态,体现出主体对客体的控制色彩。反映在教育上,近代认识论认为,教师就是教育的主体,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必须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认识,才能有效教学。这种对象化的思维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对立,教师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而学生则处于边缘位置,笼罩在教师权威的控制之下。难怪那位老教师要说:“教他们十多年的,都没有见他们流过一滴感恩的泪”这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传统的师生关系缺乏情感交流,他们在人格上不平等,缺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这样一种新型关系。
  近代认识论受到了20世纪以来现代哲学认识论的挑战。现象学、诠释学等人文主义哲学思潮认为,应超越近代认识论的主体性中心而转向交互主体性。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对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进行重新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二者只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主导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以及学校的开放等方面,体现出教的主体地位。那么,为了发挥教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针对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我作了这样一个调查:
  一、召集这次参加“感恩行动”的部分学生,让他们谈谈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二、利用作文课的机会,有意识地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我的作文题是这样出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与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已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却忽略了写信这种方式。其实书信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开深层次交流的最有效手段,它与面对面的交谈有着不同的效果。请你就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话题,与父母、师长或朋友进行一次通信交流。
  调查结果:
  (一)、通过学生的发言,各抒己见,由学生自己归纳,最后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①、感觉和他们在一起没有距离感。
  ②、在我们的心目中,这些老师是我们的哥哥、姐姐、朋友,我们有什么心事都可以向他们诉说。
  ③、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对学生不分等次,一视同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我们可以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④、他们总能在我们伤心时给予安慰,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
  请注意,这是一份真实的资料,这则资料体现了他们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二)、在这次作文调查中,我发现有许多同学都是写给“川大”学生的信的。这里兹录一篇以供读者参考:
亲爱的雅萍姐:你好!
  我很高兴,我感谢你们在暑假期间放弃了你们的休假日,不辞辛苦地从千里之外到我们这个地方来给我们上课,你们让我们胆怯的心理变得自信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我们不再自卑,也不再自暴自弃了。你们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营养,让我们的校园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生机。那段时间里,到处都可以看到你们的身影,随时都能听到你们的欢声笑语。
  雅萍姐,我们曾在一起学过,也曾在一起疯过。回忆我们在一起的那段美好时光,真是让我刻骨铭心。因为那曾是我们的相逢,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我很想你们,但我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决心刻苦努力学习,相信有一天,我会像你们一样,把爱传递给更多需要爱的人。
  有一首歌这样写道:“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曾经相聚过,不必费心的彼此约束,更不需要言语的承诺,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对你我来说已经足够,人的一生有许多回忆,只愿你的追忆里有个我。”当我唱起这首歌时,我就会想起你们,想起我们曾经相聚过。虽然,那只是短短的十多天,但在那十多天里,我们学到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那十多天里是我上学以来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你们让我感受到了爱,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爱,你们给我的爱太多太多,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这个爱是无价的,我要用这个爱继续传递下去。
  雅萍姐,你曾对我们说:“面对人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不要抱怨,要用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这样才能很好地证明自己的能力。”正是你的这句话,我坚强了许多,对自己有了很大的信心。我相信我自己是最棒的,不会比别人差。我要像城里孩子一样,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甚至走遍天涯海角,把爱洒遍每一个角落。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学业有成。大学毕业后别忘了来找你这个远方的妹妹,妹妹给你做臭豆腐干吃!
  此致
敬礼!
                                                                       你的妹妹:胡瑶
                                                                       2008年9月5日
  在这封信中,我们暂且不要去评论她的用词造句或者说是否有文采。但是有一点,她的语言朴实真挚,感情纯真细腻,透露出一个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人生美好的向往,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孩子的信中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时刻不要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师生关系就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就可以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