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思考,明确思路——高考语文语言运用题的复习方法
作者:关健明 时间:2009/4/22 9:15: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295
在高考语文中,第五大题的语言运用题,每年都在命题形式方面进行探索,题型常常令人意想不到,命题表现出相当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旨在真实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怎样才能有效地复习好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开展训练。
一、强化审题能力训练。
最近三年来,广东高考语言运用题的题型不断地在变化。先后考过的题型有:提取文段信息,写关键词;图文转换;拟写一段话;写一段介绍的话;概括三句话等等。从考查的知识点来看,也从多个方面进行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修辞的运用,等等。其中,广东自主命题以来,虽然连续五年都考查“压缩语段及语言表达简明”这个考点。但其实每年的压缩要求是不尽相同的。2004年概括文段的主旨,2005年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2006年提取关键词,2007年从四个方面作要点式的压缩,2008年是定向性压缩。
因此,语言运用题考查的范围是很大的,命题的角度是很灵活的。题型和考点不同,其要求和解题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才能更加准确地答题。我们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学会认真审题,学会思考题干和材料。审题首先要全面,不漏掉任何一处要点,不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符号,包括字数及其相关限制。其次,要突出重点,找出答题范围、答题角度、要点中心等。还要审明命题者的意图,明确答题方向。总之,要认真读懂题目的要求和材料的内涵,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
二、强化解题思路的训练。
近年来,高考语文广东卷的语言运用题在命题的侧重点上是有所不同的。
1、侧重于逻辑思维,例如,2006年的19题: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20题:科学家培根等人曾提出一种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如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模式。2007年的23题: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粤剧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90字(含标点符号)。2008年22题: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2、侧重于形象思维,例如,2006年的21题:请你也“放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写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他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要求字数在9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2007年的22题: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一个,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2008年的23题: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
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解题的思路也应有所区别。大家知道,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它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解答这类题时,要学会从文字或图表的材料中筛选、整合信息,舍弃表象,根据题目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取要点,从而归纳出规范的符合题意的答案。
例如,今年江门一模的第22题,根据下面图表1、图表2的内容,分别填写下面文段中A、B处的内容,语句通顺。
题目A处填空,是要求考生从图表1归纳出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因素,因此,考生首先要读懂这个图表里面的信息及其隶属关系。在这个树状图里面的三行文字和五个箭头表示了两层关系的五个构成因素。难点在于第二个因素“教育指数”又由“成人识字率”和“毛入学率”两个子因素组成。解题时一定要对图表中所有的文字、符号(箭头)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推导,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题目B处的填空,是要求考生根据图表2提供的信息概括出一条结论。概括结论一定要言简意赅。图表2是一个条形图,考生要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对答题最有用的要点,这就是第一个年份和指数,最后一个年份和指数。由此看来,解题的过程不但要具备判断分析推理的能力,还要有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
形象思维基本形式是模仿、联想、想象,思维过程体现出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它常常要展现具体可感的形象、图画、场景。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解答这类题时,要学会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真实的情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恰当选用词语、句式,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例如,今年江门一模的第23题,仿照文段中画线句子,补写三个结构相近似的句子,使文段内容完整。
这条题目既是仿写题,又是嵌入式的续写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由文段得知,仿写的对象必须是“读书人”,可以由“毛泽东”联想到“周恩来”、“邓小平”、“鲁迅”、“比尔•盖茨”、“霍金”等人物。其次,仿写的原则是句式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仿写时必须严格按照例句的句型特点去造句。
我们的一些学生做出的答案应是符合要求的:
(1)像比尔•盖茨当年不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自主创业,面对无人走过的路而坚信能开创一个微软时代。
(2)周恩来当年不就是以一青年学生而发愤读书,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坚信能开创一个新时代。
(3)邓小平不就是以一热血青年而留学法国,面对水深火热的旧社会坚信能开辟一个新纪元。
总之,理清解题思路主要是明确答题范围,选好答题的角度。
三、强化答题的语境意识和文体意识。
语言运用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来表达的。“语境”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大前提。没有具体语境的语言表达是没有评判的标准的。就考试的试题来说,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23题: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解答这条题目的思路要注意表现“情深”的意蕴,这就是语境限制。
不同的文体对于语言表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回答语言运用题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来做相应的调整。例如,写一段欢迎辞,语气要热情、友好、礼貌。写一段介绍某种事物的文字,则要求语气平实,语言精确。
语言运用题的题型每年都有变化,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但它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这一点是不变的。只要我们在备考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明确思路,加强训练,努力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