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作者:不详 时间:2009/5/13 22:50:30 来源:付增春转发 人气:646
一、主题及其作用
1.主题的含义:主题即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观点或情思、趣味。主题是作者主观之识和写作对象客观之物相融合的产物。主题是文章内容的凝聚点,它决定着文章的基调和主旋律。是现实生活和作者心灵相撞击的产物,是客观事物和作者思想相感应的结果。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有一段经典论述:“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
换一个角度来看,主题又是读者对文章中心内涵的一种独特理解。这种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与读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审美情趣等因素有关。因此,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允许具有某种宽泛性、多义性和灵活性。
2.主题的作用:
(1)主题是文章的核心、统帅、灵魂。
①主题是文章的核心。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核心,大到银河系、太阳系及各个星球,小到分子、原子。文章也是这样,主题把有关的内容都聚合到一起,并用相应的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表现出来,使其整合成为一篇完整有机的文章。没有主题,文章就会支离破碎,不知所云。
②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王夫之《姜斋诗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支军队失去统帅,就会成为乌合之众。一篇文章没有主题,就会失去其主导力量。
③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所谓“灵魂”,是指人的思想意识,它支配着人的所有行动和言论。古人说“意者一身之主”,已经认识到了主题在文章中的主导作用。没有了主题,文章就失去灵魂,就没有了认识价值。
(2)主题统摄文章的其他要素。决定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及其感情色彩。
①主题决定材料取舍。生活中存在的大量材料往往是分散的、缺乏活力的、彼此孤立的。只有根据主题的表达需要,对材料进行取舍和提炼,它们才能变成典型的、富有生命力的、表现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主题支配谋篇布局。文章的组织结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骨架,是主题表达的外部形态。任何一个主题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和布局。主题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文章结构的相应调整。
③主题制约表达手法运用。一定的文章主题,总要寻找最适合于表现自己的表达手法。不同性质的主题,其表达手法往往不同;就是性质相同的主题,由于其具体内容上的差异,所采用的表达手法也会同中有异。
④主题影响遣词早句。古人强调“言授予意”,就是说语言的运用必须由文章的内容决定,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文章有了明晰而深刻的思想、隽永而优美的感情,哪怕语言质朴无华,也会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思想的光芒。如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中的一段文字:
我爱祖国的文化。有时我朗读中国诗歌中的名句,体会到其中最细微的感情,捉摸到其中耐人寻味的思想,想象到其中优美的图景,感触到其中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到其中言外的神韵。当我读到得意的时候,就不觉反复吟哦,悠然神往。当它触动到我心灵的襞褶的深处时,我就不觉流下了眼泪。
⑤主题决定审美价值。衡量一篇文章价值的大小,主要看其主题是否具有普遍和深远的意义,即是否提供了深刻的思想、科学的方法、有益的知识、健康的情感,是否具有时代的穿透力。
二、主题的形成与表现
1.主题的形成
(1)文艺作品主题的形成:长期积累,偶然得之。长时期对某事物耿耿于怀,产生某种体验和认识;受某种压抑,形成一种固定的人生经验;反复体验人生况味,在此基础上,因某种触发而形成主题。如阅读、生活过程中的偶然顿悟、潜意识中忽然闪出的新念头,外界事物刺激而联想聚旨。
(2)应用文章主题的形成:调查研究。带着写作任务,进行采访调查,分析归纳,形成主题。
2.主题的表现
明说暗示。明说多用于实用写作,起句发义,开门见山;叙中带议,画龙点睛;篇末点题,概括总结。
暗示多用于文艺创作,借物寓情,托物咏志(多用于散文、象征性的小说、戏剧,比如《白杨礼赞》、《动物庄园》、《等待戈多》);情节传意,形象说话(多用于记叙类文艺作品,特别是小说作品,比如:《百年孤独》、《白鹿原》);铺排蓄势,情思导向(用于所有文学作品中,把作者的情感、思想渗透到文章当中,一步一步去表现、揭示主题)。
三、主题的提炼与要求
1.提炼主题:
(1)立足材料,把握材料的具体性质。主题的提炼,取决于材料的具体性质和蕴涵其中的深层意义。主题是从材料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材料是主题提炼的基础,它影响着主题的内涵和色彩。因此,作者在提炼主题时,应该立足于全部材料,深入把握材料的特殊性质,寻找其深广的思想或情感内涵。这样提炼的主题,才有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具有穿越时代的强大的辐射力。
如巴金的散文诗《日》,就善于把握材料的具体性质和普遍意义。作者通过对飞蛾追求光和热、夸父追赶日影而献出生命的形象描述,表达了作者愿做人间的飞蛾,不惜牺牲生命也要追求真理和光明的坚定意志。
(2)理解时代,把握时代的需求。文章主题,应该与时代的旋律相共鸣,能够触摸社会的脉搏,拨动人们的心弦。如果远离社会现实,无视广大群众所关注的问题或热点,文章的主题就会失去当代性,及其意义和价值。
(3)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文章的主题应该是作者真实感受的心声的自然流露。这种真实感受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体悟,灵魂的撞击,思想的积淀,情感的升华。我们不能从某个地方拿来某个主题硬贴到自己的文章上去,更不能昧着良心写违心的文章。
(4)选取新的切入角度。文章选取新的切入角度,常常会带来新的视野,开掘出新的主题内涵。它是作者新的思维方式的体现。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移位置,不变角度,是看不到无限风光的。写文章也同样如此。角度新颖,就等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主题就会萌发出新意。
(5)反复锤炼、开掘深化。主题的提炼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作者不断深化认识,进行多次反复。它贯穿于文章写作的全过程,文章从定题、收集材料时就开始酝酿主题,在编写提纲、选用材料时确定主题,在执笔起草时又不时地修正主题,即使在文章修改、润色阶段还在不断地提炼和深化主题,甚至在写作过程中或在修改阶段,完全地变更原有主题的事也是常有的。
2.主题要求:正确、深刻、鲜明、新颖。
(1)正确:指主题要能够反映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方法:不断提高自己认识事物的眼光和水平。
(2)深刻:主题要能够揭示和表现写作对象的本质属性和核心特点。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文章来。
(3)新鲜:主题必须鲜明、集中,切忌“朦朦胧胧”或“此起彼伏”。放大镜高度聚焦才能把纸张烧着,主题只有高度集中才能征服读者的心。但同时要注意,文艺作品的主题要求“含蓄”,应用文章的主题要求“鲜明”。
(4)新颖:主题应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郑板桥有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用于我们的写作,就是指文章主题要引人注目,与众不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