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个性化阅读——《项链》案例分析
作者: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 吴玉霞 时间:2009/5/22 12:57: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26
【案例描述】
和学生一起阅读高中语文第四册中《项链》一文,在分析人物形象这一教学环节时同学们就提出了不同看法:
师: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在情节发展中有没有变化?
生(1):玛蒂尔德性格自始至终没变。 她后来在工作之余还要梦想着再有这样一个舞会来表现她的高贵与大方,课文写她成了粗壮耐劳的妇女,完全是为遭遇所逼迫,而不是她性格的改变。
生(2):我认为她的性格变了,十年前她从没有想过自己劳动是应该的,但十年的艰辛使她懂得了穷人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她看清楚自己应该干杂事粗活,这对她来说是个了不起的转变。
师:现在出现了不同意见,还有谁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3):她的性格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 当初她有很强的虚荣心,觉得自己应当过上流社会的生活,丢了项链之后,经过偿还债务的奋斗,她整个人回到现实中,说明她变了。但有时她还要回想,那是存在虚荣的一面,她没变。
师:这位同学思考问题很全面。
生(4):我觉得小说并没有很注重关于玛蒂尔德性格前后的变化,小说只是在最后揭示项链至多值五百法郎。小说构思非常精巧,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构思不同的结局。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玛蒂尔德性格没有变,她会为此打官司,夺回项链,又开始过奢华生活;如果说她性格变了,她或许会从这个教训里悟到一点点什么人生哲理,她或许会要回项链,但她不会浪费辛苦挣来的钱,她会以自己痛苦的经历来教育人们,不要有过多的虚荣心。小说并没有注重人物性格到底有没有变,它只是说了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揭示社会的丑陋现象而已。
师:这位同学见解很独特,老师和很多同学都没想到呢。听君之言,有茅塞顿开之感。
这位同学脸上有自豪的表情。同学们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
讨论结束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教师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无论读什么文章,都要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希望同学们以后在阅读中能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做出个性化的解读。”
【案例反思】
以上是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项链》一文时的教学片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拘泥于教材的引导和传统看法,而是对阅读的文本提出不同的见解,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显示出积极而强烈的参与意识,这让我很欣慰。反思语文阅读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这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干扰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民主,阅读教学应该成为教师、学生、文本平等的对话过程。老师应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分析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同一个文本是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得到认可。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是语文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在阅读教学中,让阅读教学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自我实践、自我体验中去学习语文,感悟人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