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科技文阅读的陷阱
作者:不详 时间:2009/5/29 2:57:56 来源:532200516 转发 人气:987
1、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也称为“偷换概念”。
例:(2006年四川卷第7题A项)熏蒸土壤时,溴甲浣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
解析:相关的原文是“溴甲浣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而这些生物对于调节土壤的微生态、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经溴甲浣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比较后,就会发现 “改善土壤结构”的不是“溴甲浣”,而是“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A项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应试策略: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2、以偏概全。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2006年辽宁卷第7题D项) 花满足了动植物的欲望,动物的欲望被解析、细分,植物也随之相应而专门化了。
解析:通过与原文有关内容的比照分析,会发现花满足了动物的欲望,而非“动植物的欲望”。题干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应试策略:选项中一旦出现“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 “凡”“所有”“一切”“各种”等字眼时,我们就要高度警惕,谨防以偏概全。
3、无中生有。是指干扰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根本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例:(2006年湖北卷第6题C项)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缩展自如,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功效。
解析:原文的表述是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特殊化学物质构成的活性剂,所以海豹的肺才如此坚韧有力,在轻松对付高压的同时,还能自如地舒展恢复”,这就说明这种活性剂的作用不是“降低心率”,而是“对付高压”,“降低心率”显然是无中生有。
应试策略: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4、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例1:(2006年天津卷第10题A项)海中的氢氧化铁围绕一个核心沉淀,当海底的PH值增高时,能促使二氧化锰的生成,并最终形成锰结核。
解析:这是因果倒置的例子。原文是“海底的PH值增高时,氢氧化铁会围绕一个核心沉淀……”,可见“海底的PH值增高”本是“氢氧化铁会围绕一个核心沉淀”的原因,题干先果后因。
例2:(2006年四川卷第7题D项)因为87个发展国家将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浣,所以目前已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浣。
解析:这是强加因果的例子。原文末段说“目前,已经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浣”,其实不是因为“87个发展中国家将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浣”,而是“由于世界各国对禁用溴甲浣十分重视,加上《蒙特利尔议定书》的限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相应的措施”。
应试策略: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5、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或然”与“必然”不分,或者“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
例:(2006年江西卷第6题A项)生物发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一类是有意义的主动发光。
解析:根据原文所述,被动发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目前还是个谜”只是一种 “或然”,“这种光无意义”只是“一般的看法”,所以并不能断定该光就是“无意义”的。显然,该选项混淆了“或然”与“必然”的关系。
应试策略:在阅读原文时,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来”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的混淆。
6、夸大其辞。指选项表述在程度上与原文有差别。
例1:(全国卷一第7题C项)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例2:(全国卷一第7题D项)“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解析:这是一道推断和想象题,两个题干中都使用了“绝对化”的字眼——“避免”和“消除”,我们都知道气象灾害只能减轻,不可能避免,厄尔尼诺现象只能减轻而不可能消除。
应试策略:关注题干中的含有“绝对”意义的字眼,如“避免”“消除”“直接”“解决……各种问题”“都不会”“极大改善”等,一般情况下,含有这类字眼的题干可能犯有夸大其辞的错误。
明白命题人常用什么样的方式设置陷阱,为我们解析此类题提出了一个方向,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对我们快捷地排除干扰、准确地筛选答案一定会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