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310字.
《论语》十则
[教材解说]
《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今天,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的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的部分,所选拔的10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2、 弄清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能力目标
1、 学习文中简练的语言,熟读成诵;
2、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
1、 端庄学习态度;
2、 感悟千古圣人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
句子的朗读
[教学难点]
1、 文句的含义
2、 分清哪些是学习方法,哪些是学习态度,哪些是人格修养。
[教学过程]
导语:相传赵普是宋初的明相,很有才能。因此,赵匡胤很器重的他,依之如左右手,事无巨细,都要听了他的意见才做决定。也正是因为这个,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人就诋毁赵普,说赵普读书太少,没有学问,怎么能担当起治理国家的大任呢。赵匡胤是明白赵普的才能的,知道赵普书读得少,也曾劝他读书,赵普很听话,就常常读《论语》,一读就是一天。但赵匡义却不明白赵普究竟有多大学问,他当皇帝后,听到闲言,有点不放心赵普了,就问赵普。赵普一点也不隐瞒,说:“我平生所知道的知识,确实没有超出《论语》这本书。过去,我以半本《论语》的知识辅佐太祖平定天下,现在我想以另外的半本知识辅佐陛下治理出太平盛世。”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出处。实际上,赵普并不是只读了半部《论语》,到他去世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清清楚楚地放着整本《论语》,并且,赵普一生所用的知识,也并不只是《论语》上的学问。不过从这个传说故事可见《论语》对我国古代人们思想认识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篇目。
一、作者作品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72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贵族统治, 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