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340字。
论语欣赏新编
浙江省富阳市新登中学 洪申健
政治主张及实践:
一、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均的含义
二、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三、待贾而沽——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修身
五、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仁爱的基本含义
六、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内容和要求;义利观
七、求诸己——道德修养的关键
八、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
九、出辞气远鄙倍——孔子的语言交际观
学习与教育
十、学以致其道——孔子论学习
十一、诲人不倦——孔子论教育: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十二、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
十三、沂水春风——感人的师生关系: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哲学思想
十四、中庸之道——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
一、德政思想
1、“文德”指:仁义礼乐之道
2、德政的举措:富民、教民、举贤。
3、“均”的内涵:各得其分(每个阶层得其该得的一份)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是否矛盾?
2、谈谈你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富之教之”是就统治者的治国理念而言,作为统治者,应通过兴农桑等措施让百姓衣食丰足,然后再对百姓进行仁义礼乐的教化,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这样社会就能康乐安定。“去食留信”是就民众的价值取向而言,作为精神性的个体,应该具有舍生取义的道德追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
2、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就站不住。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之于政府和国家的重要性。而赢得百姓信任的关键就是要施行仁政,对百姓进行仁义礼乐的教化,以德治国。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怎样理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联系上述文字,说说政和德、刑和礼的区别主要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