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意象赏析

作者: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 解放  时间:2009/10/12 22:56:19  来源:jinselangjun 原创  人气:8021
  高一语文(人教版)第一册选编的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经典小诗,特别是诗中的意象,具有浓郁的东方风味,能唤起学生心中亲切的联想。欣赏这些意象,学生能获取丰富的美感体验。但遗憾的是教师目前手头使用的常用资料《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语文室编著)和《教案》(人教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对本诗意象的分析都语焉不详。《教师教学用书》的表述是“作者还运用了‘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春闱’等意象,营造出别具感情色彩的意境,尽力渲染浓重的感情,把亲人久别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教案》的表述同样过简,“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闱’,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再次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仅仅向学生作这样的分析,那是达不到通过意象分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的。如果不认真分析诗中的意象,就像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所说的“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在此,我把《错误》一诗中的意象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分析如下。
  第一个意象“江南”:
  本诗开始以广大的“江南”为背景,跟着焦点移至小城,然后至街道,至帷幕,至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
  “江南”是诗人们津津乐道的意象,唐宋词中有“梦江南”、“忆江南”等词牌,内容多与离愁别绪联系在一起。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登高怀远,写尽望眼欲穿之态。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客居他乡,极写江南的可恋。白居易《忆江南》也尽抒对江南的魂牵梦萦:“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向往的快意之地。但是,动荡时局,江南常常又被披上了一层浓浓的伤感色彩和时世沧桑。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诗人们常常觉得,唯有江南最能表现愁绪,哪怕是身在江北,也愁在江南。常建的《送宇文六》:“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江北春光明媚,已使人不忍离别,那么此去江南,春色更浓,更使远行人愁肠百结了。韦庄的《古离别》:“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江南,尽是相思尽是愁!诗人把背景选在“江南”就是想给全诗打上一种相思、乡愁的底子。
  第二个意象“莲花”:
  诗中 “莲花的开落”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古典诗词中,常用莲花喻少女。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人面荷花相映红,人花难辨,这些采莲的女子简直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荷花的精灵。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醉芙蓉”,也以芙蓉喻指歌女美好的容颜。吴地的歌女轻歌曼舞,醉红了芙蓉,醉倒了诗人。
  第三个意象“东风”:
  “东风不来”,在诗中衬托女子内心的寂寞。
  为什么单单要用东风来写寂寞呢?因为东风与伤春怀春有关。戴叔伦《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春草东风都是最容易动人愁肠的物象,东风吹拂,斯人独倚阑干,凝眸沉思,春事已晚,游子不归,红颜渐老,像杏花失去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无端的怅惆,不尽的哀伤,尽付暮春之景中。
  以东风写愁绪最著名的还应数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评论家说,“好一个‘东风无力’,只此一句,已置人于‘闲愁万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中了。”百花如何才得盛开,东风之力也。及至东风力尽,则百卉群芳,韶华同逝,花固如是,人又何尝不然。得此一句,乃见笔调风流,神情凄婉。“东风”因而成为典型意象。
  第四个意象“柳絮”:
  诗中“柳絮不飞”与“东风不来”相呼应,同样表现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凄凉。
  因“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成了古人最寻常的告别方式,“柳絮”“柳色”几乎成了春色的代名词。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陌头柳色最容易引起女子的联想与感触,闺中女子深深后悔当初劝夫抛家别妻,求取功名。而今,柳色又青,青春易逝,便纵有千种风情,与何人诉说?杨花柳絮因其漂泊无定,古诗词中常与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联系在一起。李白为王昌龄送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首句即借杨花子规传离别之恨。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暮春时节,柳絮翻飞,离开故乡,走遍天涯无归路,纷纷扬扬的柳絮,隐喻着人生飘忽,离合无常。以“柳絮”写闲愁,最著名的词句该是贺铸《青玉案》中的后四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烟草、风絮、梅雨,都是江南暮春凄迷的景色,用来喻写绵绵不绝、悠悠相连的闲愁最是恰到好处,借助“风絮”等意象,把抽象的感情变成触手可及的东西。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对诗中这些重要意象作一些讲解,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又能拓宽欣赏面,是本课进行审美教育的一条较好的途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