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构建“理想课堂”、“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3 16:22:05 来源:mosuozhe 原创 人气:3487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教学应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和谐应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没有人会象等待填食的鸭子,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这样的理想的课堂,可现实和理想总是存在距离。
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前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如何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促使课堂教学和谐地生成,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必然成为我们考虑的焦点。这次课改关注“成人”与“成才”的和谐,它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平等性。而我们提出的“和谐课堂”与“理想课堂”无疑适应这一要求。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推进我校的课程改革。
2.适应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使命是使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见物不见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身心自然、和谐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注重面向学生的未来。因此,我们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来关照课堂,让每一次的课堂经历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3.丰富学校办学内涵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市级高级中学,1997年建校,建校时间较短,但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前茅。尽管我们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我们也具有深深的忧患意识。我们看到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比较多的还是自己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课堂缺少“情”和“爱”,缺乏人文的光辉,缺少一种师生之间的和谐,缺少一种教与学的理想境界。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和谐教育”“理想教育”在江苏省开展得较为扎实,江苏省教育学会下设了和谐教育专业委员会,和谐教育研究进行专门的指导。其中有不少学校在“和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说是一些小学教育的实践例证,但对我们高中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开展的《和谐教育与发展模式研究》。该课题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学会学习,优化育人环境——学会关心,探索特色教育——学会健身,加强劳技教育——学会”四个方面构建整体优化的育人系统,认为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劳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强调和谐教育就是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儿童的个性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该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谐教育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题推进的方式上,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使这三方面的教育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形成整体优化的育人环境。和该课题比较,我们的选题更侧重微观,我们将着眼点落在课堂教学上,追求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和谐共长。
张家港市妙桥小学开展的“构建充满和谐与智慧的理想课堂”研究似乎更和我们的课题研究内容比较相近。该课题以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阵地,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筑理想课堂”等行动,促使师生共同成长。从该课题的选题及研究内容看,它的外延要远远大于课题的内涵,实际上它的研究已突破了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氛围的营造。
另外《和谐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和谐教育模式研究》(丹阳市建山中心小学)等课题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和谐: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现象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在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最佳的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是每个过程所追求的最理想的境界。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积极的反应,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理想:指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一种状态。
3.和谐课堂、理想课堂:根据“和谐”的概念,我们对“和谐课堂”做如下的界定。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以优化。当一个课堂达到了“和谐”的境地,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理想”的课堂,因为“理想”是以人为主体,离开人的理想暂时来讲没有意义的。课堂上活动的主体是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的兴趣、潜能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与发展,那这个课堂肯定是个最理想的、符合了师生所希望的一个课堂。
4.课改背景:是指当前教育界正在尝试实行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四、课题研究的支撑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从人的心理素质角度概括全面发展,教育要通过德育、智育、美育等到不同渠道,促使个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全面地发展,塑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第二层次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把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发展, “第三层次是个体和社会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这里把个人的充分自由地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强调“个性的充分而和谐地发展”,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发展状态。这不仅更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而且有助于纠正和扭转当前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中在目标导向上的偏差。”
2.心理学理论。心理学认为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有可观的心理潜能和成才的可能。只要教育措施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因,激活其心理状态,可以发挥其潜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依据心理学原理,我们要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师生和环境产生愉悦的“心理磁场”,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理想。
3.教育学理论。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于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达到人的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和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内在需求。教育形态必须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教育进程必须与个体身心发展状态相适应。
4.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第斯多惠说,教育不是要人消极不为、无所作为,而是要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因此,激发人的主动性,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一直被第斯多惠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根据他的解释,人的主动性的涵义,落实在人生观上,就是人要秉持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对现世的一切抱积极的态度,用实际行动来完成自身的使命,自己来探求奋斗和行动的合理理由。因此,所谓自发自动、自主自觉、自决自由,说到底就是第斯多惠所称的自动性。我们追求的和谐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和教师平等交流。
五、研究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通过优化教学活动过程,达到教学活动氛围和谐化、教学活动过程审美化,使教学过程由高耗低效转变为和谐高效。
3.探索理想课堂、和谐课堂构建的策略及机制,最终形成师生、生生,师生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理想课堂。
4.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5.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和谐教学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二)研究内容
1.“理想课堂”、“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环境研究。
学生的自主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条件,还要依赖整个教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包括了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的是物化的环境,包括班级的布置、物品的摆设、周围自然因素的影响等。软环境指的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学习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等。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育者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硬环境。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建良好的学习软环境。
2. “理想课堂”、“和谐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即使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学生、热爱学生,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喜欢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敢想敢说,形成一种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也要和家长、学生之间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3.“理想课堂”、“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的研究
理想、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如果僵硬地用一种模式去套用所有的课型,是不科学也是不实际的。我们可以从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和谐课堂的一般特点,从而构建和谐教学的一般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探究法
通过查阅、学习相关理论著作、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理想、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价值导向及时间操作的要领。
2.行动研究法
该课题的行动研究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环节。
3.案例分析法
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反思、形成共识。
4.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研究内容、目标等。
5.调查分析法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适时设置调查问卷,集中采集相关信息,通过数据分析,适时调整研究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课题组长魏永胜同志是甘肃省骨干教师,担任我校校长,年富力强。他长期在一线担任教学任务,无论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还是课堂教学的管理指导上,具有很高的指导能力。课题副组长金玉成同志是兰州市骨干教师,榆中县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具体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课题组核心人员也大数为市县级教坛新秀,担任班主任工作都在十几年之上,是学校的优秀班主任,是学校的骨干力量,他们都多次参加过学校、榆中县的课题研究,能比较熟练的运用各种研究的方法。
2.科研经费得以保障。长期以来,我校一直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每学年都花费将近10万元作为教育科研的专项经费。这为该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课题研究经验丰富。近几年来,我校共有12个县级课题结题。2009年学校批准立项10个小课题的研究。另有两个课题为兰州市教科所课题(一个重点课题、一个一般课题)、两个省级一般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给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我们对做好本课题研究有了充足的信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