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2/25 23:14: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89
  中国当代报告文学追踪共和国的脚步跋涉了50个年头,呈现出辉煌灿烂,也有过曲折艰难;既有光明现实的颂歌,也有对阴暗面的鞭挞与历史的沉思。它是人民共和国庄严的证词,是中国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辉煌历程的真实记录,是当代中华民族悲喜交集的心灵历史,是大河奔流、沧桑巨变的恢宏诗卷,是中国当代文学最贴近现实,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品类。从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到今日振兴中华的改革开放,中国报告文学走过了一百年的光荣历程。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说:“我国的报告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开创性的文学题材。随着革命文学的发展,……报告文学射出了一串串闪电一般的光芒,随后是一阵阵的雷声隆隆”,“显示出我国新世纪文学的明媚春光”。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人类历史上开创性的变革,没有平坦大道可循。我们走了一个N字形的路,书写“正在发生的历史”的报告文学也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勃兴到繁荣发展之路。50年来,报告文学由单纯地为政治服务,以歌颂新人新事为主,发展为一种具有丰富人文精神和独立品格的文学形式,正确地航行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轨道上。在中国和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对于报告文学建国以来的长足发展和辉煌实绩,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思考。
  1.报告文学应该具有独立的文学品格和社会功能。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前哨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性和介入性,歌颂张扬现实的真善美,抨击挞伐现实的假丑恶,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经典报告文学家基希说:“真理是艺术最上乘的原料”,“面对着人类的悲哀,想要哭泣,想要叫喊,对于被责为政治煽动家,自己甘顾承担下来”。许多报告文学家不惜以身殉职,也要为真理而奋斗。报告文学面对的是存在的现实,它既不是政治的对立物,也不是政治的附属物。遵循邓小平“人民是文艺的母亲”的原理,它要遵从人民大众和历史的意志,当歌者歌之,当斥者斥之,不应当把歌颂与暴露对立起来,正像光明和黑暗是对立统一的存在的一样,歌倾与暴露在作品中是不能截然分割的,更不可人为地加以限定。这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在任何时代,报告文学都是时代的书记官,它不回避真切的矛盾,它永远是人民良心的鼓呼者,它要克服媚俗或屈从金钱和权力的倾向,它作为时代的文学尖兵的职能应当强化而不是削弱。
  2.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真实性应做到完美的统一。报告文学是新闻性和文学性有机结合的文学形式,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文学的虚构和新闻的真实存在着不相容性,虽然优秀的报告文学创作已经解决:排除虚构在外的所有文学手法都适用于报告文学,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始终存在着困扰和麻烦。因此,我们必须确认,报告文学应当严格遵守事实的真实无误原则;改变了人名、地名的纪实小说则容许虚构成份,二者应当泾渭分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既受作家职业道德的制约,又受法律的制约,来不得半点自由和含糊。至于有人说报告文学应以新闻性为主,有人又强调以文学性为主,我认为这都是机械论的观点。报告文学除了坚守事实的真实性之外,它的文体样式、表现手法应有更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作为文学,它的文学色彩、文学个性应有更大的发展与强化,允许作家作更多的探索。由于报告文学与繁芜的现实生活强烈的贴近性,一定的科学知识、学术观点、调查数据、政治评论不可避免地渗入“报告”,但过分的“学术化”和政论性将导致报告文学文学的冗长、枯涩和文学性的弱化。所以作者在选择学术性原料时应十分审慎与巧妙,千方百计强化作品的文学色彩与可读性,使之成为高超的、被广泛接受的文学品种,以扩大其艺术生命力。
  3.报告文学的全球意识、人类意识应有所加强。报告文学诞生之初就是跨国文学,杰克•伦敦的《深渊中的人们》,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基希的《秘密的中国》,斯诺的《西行漫记》都是典型的跨国之作。报告文学者始终关注人类的文明进程,促进和加深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今天,人类已经成为“地球村”,人类共同面临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战争和环境污染是六十亿人类共同面对的强大敌人。科索沃的轰炸使世人清醒,“希特勒”是不用“克隆”就已存在的阴影。因此,报告文学家应具有更强的良知与责任,通过文学“报告”参与制止国际霸权主义和我们全球熵化两个恶魔,揭露帝国主义,沟通国家、民族的感情,让正义、和平、科学和进步成为全人类的心声。无国界的报告文学正在结束文学的浪漫时代,在网络化社会,更应该发挥报告文学的促进人类进步文明的效能和作用。
  4.报告文学家是社会发展变革的目击者、参与者,他们应以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思考、独到的见解、高超的艺术才能反映我们这个多彩速变的世界。他应将哲学家的思辨、诗人的激情,文学艺术家的才能融于一身,去参与影响社会的变革进程。面向21世纪,时代在走向雄阔光明,中国的报告文学也应以雄大之风令世界瞩目,走向更大的辉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