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2/25 23:14: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89
1.报告文学应该具有独立的文学品格和社会功能。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前哨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性和介入性,歌颂张扬现实的真善美,抨击挞伐现实的假丑恶,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经典报告文学家基希说:“真理是艺术最上乘的原料”,“面对着人类的悲哀,想要哭泣,想要叫喊,对于被责为政治煽动家,自己甘顾承担下来”。许多报告文学家不惜以身殉职,也要为真理而奋斗。报告文学面对的是存在的现实,它既不是政治的对立物,也不是政治的附属物。遵循邓小平“人民是文艺的母亲”的原理,它要遵从人民大众和历史的意志,当歌者歌之,当斥者斥之,不应当把歌颂与暴露对立起来,正像光明和黑暗是对立统一的存在的一样,歌倾与暴露在作品中是不能截然分割的,更不可人为地加以限定。这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在任何时代,报告文学都是时代的书记官,它不回避真切的矛盾,它永远是人民良心的鼓呼者,它要克服媚俗或屈从金钱和权力的倾向,它作为时代的文学尖兵的职能应当强化而不是削弱。
2.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真实性应做到完美的统一。报告文学是新闻性和文学性有机结合的文学形式,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文学的虚构和新闻的真实存在着不相容性,虽然优秀的报告文学创作已经解决:排除虚构在外的所有文学手法都适用于报告文学,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始终存在着困扰和麻烦。因此,我们必须确认,报告文学应当严格遵守事实的真实无误原则;改变了人名、地名的纪实小说则容许虚构成份,二者应当泾渭分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既受作家职业道德的制约,又受法律的制约,来不得半点自由和含糊。至于有人说报告文学应以新闻性为主,有人又强调以文学性为主,我认为这都是机械论的观点。报告文学除了坚守事实的真实性之外,它的文体样式、表现手法应有更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作为文学,它的文学色彩、文学个性应有更大的发展与强化,允许作家作更多的探索。由于报告文学与繁芜的现实生活强烈的贴近性,一定的科学知识、学术观点、调查数据、政治评论不可避免地渗入“报告”,但过分的“学术化”和政论性将导致报告文学文学的冗长、枯涩和文学性的弱化。所以作者在选择学术性原料时应十分审慎与巧妙,千方百计强化作品的文学色彩与可读性,使之成为高超的、被广泛接受的文学品种,以扩大其艺术生命力。
3.报告文学的全球意识、人类意识应有所加强。报告文学诞生之初就是跨国文学,杰克•伦敦的《深渊中的人们》,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基希的《秘密的中国》,斯诺的《西行漫记》都是典型的跨国之作。报告文学者始终关注人类的文明进程,促进和加深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今天,人类已经成为“地球村”,人类共同面临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战争和环境污染是六十亿人类共同面对的强大敌人。科索沃的轰炸使世人清醒,“希特勒”是不用“克隆”就已存在的阴影。因此,报告文学家应具有更强的良知与责任,通过文学“报告”参与制止国际霸权主义和我们全球熵化两个恶魔,揭露帝国主义,沟通国家、民族的感情,让正义、和平、科学和进步成为全人类的心声。无国界的报告文学正在结束文学的浪漫时代,在网络化社会,更应该发挥报告文学的促进人类进步文明的效能和作用。
4.报告文学家是社会发展变革的目击者、参与者,他们应以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思考、独到的见解、高超的艺术才能反映我们这个多彩速变的世界。他应将哲学家的思辨、诗人的激情,文学艺术家的才能融于一身,去参与影响社会的变革进程。面向21世纪,时代在走向雄阔光明,中国的报告文学也应以雄大之风令世界瞩目,走向更大的辉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