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法与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樊敏 时间:2009/12/27 4:42:11 来源:樊敏 原创 人气:1097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关键是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动机,让学生感觉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之中学习是快乐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探究的有效性。通过尝试问题的设计,使课堂教学在老师提供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或虚拟的问题情境中进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奠定思考的基础。
以学习海水运动为例,学生往往很难记住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但是我们在讲解洋流的知识时,可以在尝试问题中通过一些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成因的探究能力,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让学生看一段新闻录像“中国造塑胶鸭子舰队漂流15年,今夏抵英海岸”,然后,让学生边看课本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边提出问题:1、这些玩具鸭子还可能会漂到哪些国家?请用洋流的知识加以解释。2、假如有人在巴西海滩拾到一只该玩具鸭,它可能是借助哪些洋流而漂到巴西的?
通过呈现一段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对问题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无疑比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来说,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究能力。
二、 通过设计地理模拟实验尝试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自然地理部分,有些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可以通过设计模拟实验的尝试题来进一步进行验证,给学生提供一种探究地理事物、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形成原因的新的视角,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和探究兴趣。虽然课堂上受限不可能让学生实际去操作实验过程,但可引导学生通过回想平常生活中的常识认真进行思考,从而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过程的能力。
例如:学过热力环流之后,为了发动学生尝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热力环流。我提出这样的尝试题:“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例举一个实验方案并运用所学的热力环流知识进行分析、解释其成因吗?”于是有学生提出了废纸燃烧时火焰处大量纸片上升至一定高度后向四周散落的情景,还有学生想到了平日家里烧开水的情景、、、、、、这样的尝试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 通过创设案例尝试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新课程非常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采用了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即教材不直接叙述所学内容,而是通过对某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从中感悟和体会出其中的道理。
同样,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印发文字材料、教师描述、多媒体展示、模拟再现实际情境、虚构情境、学生表演等来呈现案例,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这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揭示案例与所学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只是起到了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性学习的作用,学生才是这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才是分析、研讨案例的主体。
例如:在讲解城市区位因素时,教材中以阜阳市的变化为案例进行分析,说明了交通因素的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引导学生在分析此案例时,可先引导学生构建一个宏观的分析城市区位的思路,即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动态地分析问题。分析完此案例后,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近几年毕节市区位的变化。通过此过程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创造性解决其它的案例,以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此外,尝试题设计时可以借用地理教材中的一些活动题,如:“假如你是市长,你怎样规划这个城市的总体布局?”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他(她)所了解的毕节市现状,找出目前不合理的布局,提出今后的规划方案,这样的尝试题使学生觉得很有现实意义,也乐于去思考和进行探究。
四、以生活为题材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原因的兴趣
在引入“大气的散射”这一知识点学习之前,我给了学生这个尝试题:“为什么各个城市都用红绿灯来指示车辆行驶呢?”红绿灯对于大家而言已经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很多人并未细想其中原因,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先是一愣:“是呀,为何不用蓝灯、紫灯作为交通指示灯呢?”于是开动脑筋思考,得出以下结论:“红色醒目”,“绿色清爽,与红色反差大”,“这两种颜色容易让人眼看见”,这时老师紧接着追问:“为何红绿灯容易被看见?”有几个学生立答:“红绿光波长较长,不易被散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不断提问,学生却在不断思考,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谈到“大气逆辐射”的作用时,我向学生提出“初春和深秋时节的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这一现象,问“有什么简单易行的办法缓解低温?”有些从农村来的同学联系生活所见很快得出结论:“燃烧柴草秸秆,增加烟雾,就能增强大气逆辐射。”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真正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关键是要在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些探究方法,从而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和思路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之,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和提升这种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运用于新的探究活动之中,从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