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回指与话语衔接

作者:马国彦  时间:2010/1/2 21:50:46  来源:yjh 转发  人气:1927
  从总体来看,在2009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中,关注篇章衔接和连贯仍然是各地命题的重点。多套试卷继续以小句排序或补充关联词的方式对此进行考查,两套全国卷除保留衔接排序题之外,又别出心裁,推出了新的题型。题型之“新”在于第一次将测试重点放在了篇章回指形式所具有的话语衔接功能上。
  本文以高考语文试题为例,首先提出回指语在篇章结构中的表达和确认原则,然后分析影响回指形式的语用、语体等因素,最后探讨相关分析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一、篇章回指的表达和确认原则
  本文讨论的回指是一种篇章现象,关注重点是语段内部的回指问题。具体来说,所谓篇章回指就是以一定的语言形式(回指语)称代篇章上文里引入的人、事、物等对象(先行语),并在两者之间建立同指关系。如果把衔接理解为话语单位之间的语义依存关系,即一个部分的理解以另一部分为参照,那么回指就具有话语衔接功能——通过同指关系建立语义联系,从而使小句、句子、段落等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根据语文试题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先行语限定为指人名词语。回指语相应的就有三种形式:专有名词(包括绰号)或有定描述语,如“三仙姑”或“小芹娘”;代词,如“你、我、他”;零形式,即名词语的省略形式。
  从表达方面看,在没有特殊修辞或语用意图的前提下,作者应依据合作原则尽量向读者提供最具有关联性的指称形式,避免指称歧义,以便于信息读解。合作原则在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三种回指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从形式来看,专名和有定描述语最复杂,代词次之,零形式最简单。从负载的信息量来看,专名或有定描述语高于代词,代词高于零形式。而三者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则与信息量成反比。这些方面的差异是制约回指语选用的主要因素。第二,篇章上文中出现的名词语的数量及其在小句中所处的结构位置:句首还是非句首。第三,回指语和先行语所在小句或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结构关系主要指这些单位之间的距离远近,语义关系则指这些单位之间的语义疏密程度。
  下面通过具体语例分析回指语的话语衔接功能,及影响回指语选择诸因素的具体表现。如2009年全国卷II第18题:
  苏泽广真是哭笑不得,苏泽广觉得儿子合图还不懂事,把家托付给他是徒劳的,便失望地起身。然而他刚要离开,他突然跳下椅子,全旦吹灭桌前的蜡烛,“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抱住丝的腿,在黑暗中说:“爸爸,你放心吧,他要是不回来,我管这个家!”
  这一语段共标出了七个回指语。我们的解读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①处需要回指的是第一小句引入的专名“苏泽广”。由于回指语和先行语所在的小句紧邻,所指对象相同,话题未变,因而此处不宜用专名回指,而应选用最简单的零形式回指。不过,由于第一小句是判断句,第二小句是心理活动描写,它们虽然谈论同一个对象,但其间的语义关系实际上并不密切,因此,此处应选用代词“他”进行回指。
  第二步,由于第三小句“把”前已有一个零形式回指上文的“苏泽广”,所以②处宾语位置上的“他”回指前一小句宾语位置上的“合图”不会造成指称歧义。
  第三步,③处之前的小句“然而他刚要离开”中的“他”是在跨句条件下对话题“苏泽广”的指称。从语义关系看,“跳下椅子”与“刚要离开”不是同一个人的行为。由于此处需要将上文隔了三个小句的宾语位置的名词语确立为话题,因此应选用专名或有定描述语形式,即“合图”“儿子”或“儿子合图”等进行指称。
  第四步,在③处回指形式确定之后,可以发现其后各小句所描写的行为非常连贯,构成了以“合图”为话题的衔接链条,因而④处应选用最简单的回指形式即零形式。
  第五步,⑤处这一小句实际上仍以“合图”为话题,从语义关系看,“腿”的领属者不会与句首的零形式同指。在③④的指称对象都已明确之后,用代词“他”不会造成歧解。
  第六步,由于“合图”所说的话是直接引语形式,其中的“你”“我”对举符合直接引语对指称形式的要求。
  经过上述修正之后,这一语段就成为指称明确、衔接紧密、语义连贯的整体。同时,关于回指语在篇章结构中的表达原则,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像似性原则: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的距离越近,语义关系越紧密,越倾向于选择简单的回指形式;距离越远,语义关系越松散,越倾向于选择复杂的回指形式。具体来说:
  a 如果意在引入新的谈论对象,包括将前文出现的对象重新确立为话题,或从一个话题转换为另一个话题,倾向于选用专名或有定描述语。
  b 如果意在进行跨句指称,或者由于插入语出现使话题链发生轻微断裂但并未改变话题时,倾向于选用代词形式。
  c 如果意在表明各小句共享一个话题,其间语义联系紧密时,倾向于选用零形式。
  第二,优先指称原则:当篇章上文的名词语不止一个时,代词或零形式优先回指距离最近的小句句首位置的名词语;非句首位置的名词语被确立为主语或话题时,倾向于选择专名或描述语形式。
  作者选用回指语的表达原则和读者根据回指形式判断指称信息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以上表达原则也就是回指确认的理解原则。
  二、影响回指选用的其他因素
  全国卷这一题型的参考答案特别指出:“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之所以不排除其他可能性,一方面由于此题不仅要求判断标出的回指语是否恰当,还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而修改实际上是一个重新表达的过程:另一方面则由于回指形式的选择受制于有一定倾向性的原则,而非说一不二的规则。
  例如,在指称明确的前提下强调衔接连贯,上例①处应用代词形式,④处应用零形式;而在指称明确同时又不影响衔接连贯的前提下关注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则③处的答案不止一个。依照这一思路,⑤处也可以是“苏泽广”“父亲”或“父亲苏泽广”等。再如2009年全国卷I第18小题:
  三仙姑对女儿小芹一直管得很严。小芹长大后,跟小二黑好上了,三仙姑说什么也不同意。她知道后,就一个人悄悄跑到前庄上去找小二黑,恰巧小二黑这时也正要找她。于是两个人就商量对付她的办法。她把小芹娘怎样装神弄鬼的事从头至尾向小二黑细说了一遍。
  根据篇章回指的表达和确认原则,可以对这一语段中标出的回指形式进行重新分析。限于篇幅,我们直接给出其中不当之处的修改结果:③改为“小芹”,⑤改为“三仙姑”,⑥改为“小芹”,⑦改为“她”。
  在试卷评阅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考生在修改⑤和⑦时,给出了多个“言之成理”的答案。例如,⑤处除“三仙姑”之外,还有“小芹娘”“她娘”“她母亲”“她妈”等形式。之所以产生这些有定描述语表达式,原因主要在于叙述时所持的立场和角度稍有不同。用“三仙姑”这一专名形式是中性的,代表了第三人称叙述的客观立场。而相关的描述语形式虽然也是第三人称视角,但却从小芹的角度强调了人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此外,用“她母亲”可能还考虑了书面语体、礼貌等因素。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⑦处可以改为“亲”“自己(的)”“自己亲”等形式。
  当然,这些语言形式所指对象相同,选用它们指称明确而且也不影响衔接连贯。不过,正如弗雷格指出的,同一个所指对象用不同的语言符号表示,意义是有差别的。以上形式在立场和角度、语体和礼貌方面表现出的意义差别是否影响恰当和得体,判断则并不一致。例如,有的评卷者认为用“她妈”是错误的,可能与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具有詈骂色彩有关。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补充一条回指形式表达和确认的原则:
  第三,一致性原则:所用回指语应与篇章整体的叙述视角、立场和语体、风格保持一致。
  三、相关分析的应用
  接下来,我们尝试将上文提出的几个原则运用于语病判断、文本阅读等方面。如2009年江西卷第4小题C项:
  几天前,他刚接待过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批省市领导来到县里,专门调研返乡农民工问题。
  这一语段的第二小句有两个指人名词语,根据优先指称原则,“他”优先被第三小句句首的零形式回指,而这样解释与整个语段的语义结构不相容,“专门调研”的应是“省市领导”。进一步观察会发现,第二小句是一个句式杂糅,“来到县里”的也应是“省市领导”。依照“像似原则”,此处应断为一个独立的小句,选用描述语或代词形式进行回指,最后一小句则仍采用零形式。经过梳理,这一语段应改为:
  几天前,他刚接待过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批省市领导,省市领导(或他们)来到县里,专门调研返乡农民工问题。
  下例是2009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耕作的诗人》的片段,可以借此来观察回指形式在篇章理解中的作用: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关于这一段文本的问题是:文中画线部分的“它们”指什么?根据“它们”这一代词形式的回指功能和语义特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上文语境中的无生命事物。通过搜寻,可以确定“它们”指代“他们(即庄园里的农民、孩子和农妇)所做的一切”,不过,这仍然是一种称代形式,所指对象尚未具体化。继续向上搜索,可以确定“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毋庸置疑,有关篇章回指的知识也有助于衔接排序题的处理。限于篇幅,此处不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