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本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广东高州中学语文科组 余 婵  时间:2010/3/1 21:36:13  来源:qbxycforever转发  人气:2833
  语文在众学科中的尴尬地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多数学生对语文课堂兴趣索然,对语文课文的热爱和熟悉程度更是低得令人大跌眼镜。语文教师常常会遭遇以下尴尬情景:有意无意说起某篇曾学过的课文,却发现台下响应者寥寥。按理说,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从海量的文学作品中精选而来,何以这些精品却往往遭受冷遇?客观上,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课外书比课文有趣得多,加上语文试题极少直接从课文中出题,因此,除了完成一些必背的古诗文应付考试,学生对其他课文丝毫不重视。主观上,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引导,也是重要因素。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语文课本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有效朗读,让语文课本成为语感培养的重要载体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语感,良好的语感能让语文学习变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但是,语感培养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建立在平常的反复训练中的。有效朗读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怎样才能进行“有效朗读”?不少学生平时朗读课文无精打采,完全是口到心不到式的机械朗读,这种朗读对语感培养是一点作用也没有的。“有效朗读”应该是朗读技巧与情感感染的完美结合。语文教师要在以下两方面做指引:
  一是要引导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元素,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领会作者是如何熟练驾驭语言这种基本的元素,组合而成精彩的文学作品的。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多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它们是情感的负载者,字里行间凝聚着强烈的人间真情。在品味语言中,更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获得语言背后所传达的情感体验。这种语言的品味和情感体验,为有效朗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是要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正确运用停连、轻重音、语气、节奏等技巧对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加工,作品的思想感情才能表达得更准确、鲜明和生动。教师要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朗读的技巧,在抑扬顿挫中准确地将课文的情感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别人能得到情感的感染和共鸣。这样的朗读,既讲究朗读技巧,又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感情,是一种有效的朗读。而在对课文的反复有效朗读中,语文课本也就在学生的语感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熟读成诵,让语文课文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
  我们长大成人后,往往在一些场合会脱口而出:“记得中学(小学)时候学过一篇文章……”或者当有人背诵出某篇语文课文的片段时,周围的人会不自觉地接上了口,彼此间发出会心的微笑。这,就是语文的魅力,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这种记忆无疑是通过熟读成诵完成的。诵读是语文课堂中永恒的主题。学生在琅琅书声中领悟、体验、玩味,熟读不待解说,成诵成为美好回忆。除了要求背诵的篇目,我还要求学生对一些经典文章的精彩段落做到滚瓜烂熟、耳熟能详。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语言华丽优美,读来琅琅上口;又如鲁迅《药》中康大叔那句张狂的“老栓,就是运气了你!”“包好!包好!”;孙犁《荷花淀》里水生嫂焦急的询问“怎么了,你?”……这些经典的人物语言应当深刻地留在学生脑海里,成为他们对语文课文最美好的回忆。还有不少篇幅适中的文言文,教师也不妨带领学生反复吟读直至能诵,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巨大财富。
  三、积累素材,让语文课文成为写作的百宝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学生写作文常苦于写作素材的缺乏,这种缺乏的困扰一直持续到高三。于是不少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三毕业班教师总想方设法印发各式各类“素材大全”给学生,供其背啊记啊。结果是学生作文中的论据充足了,但千篇一律的也多了;内容丰富了,但有血有肉的语言却少了。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这些被动接受的诸如“感动中国人物系列”、“古今中外杰出人物事迹”等材料没有经过自主的理解思考,只是盲目地堆砌使用,当然收不到打动读者的效果。
  但聪明的人会发现,语文课本就是现成的最好的“百宝箱”: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这些素材既经过了优秀作品的成功验证,又是大家共同的记忆,更能打动读者,取得更佳的效果。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素材,并积极运用在写作上。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的优秀习作中便巧妙借用了课本中的素材,例如“亲情能流传千古,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者非此《陈情表》莫属。‘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乌鸟返哺之情,感人至深。”恰当引用了粤教版必修五的课文《陈情表》,既充实内容又增加了文化内涵。
  语文课文中的素材,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也使语文课文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四、表达训练,让语文课文成为写作的助推器
  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还要注重和语言表达训练结合起来。毕竟,只有经过学生们的自主思考和动笔组织提炼的过程,这样的写作素材才是真正为学生所“消化”了的有血有肉的内容。
  读书笔记便是训练学生思考与写作的好方式。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智慧,适当布置以下这样的作业:将本单元(或模块)可用的写作素材,在规定的字数范围内,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在读书笔记中,并作简要评述。这种形式有点类似“时评”,只不过评论的对象不是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而是课文中的某个人某件事或者某个观点。仍以《陈情表》为例,有学生在学习该课后写下读书笔记,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违抗圣旨,随时有杀身之祸,但是大孝当前,李密用生命赢得了世人的尊重,留下生命华彩的孝义绝唱,将名垂千古,流芳百世。此乃生命真价值所在。”“‘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老人晚景凄凉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赶老人流落街头的现象让人气愤!李密的孝得需要多少人仰视!”可见学生在与课文的亲密接触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思考。
  这种硬性的作业一开始学生可能不是很喜欢,觉得难度大,教师不妨以身作则,先做示范,后做指导,并引导他们在作文中“趁热打铁”,及时将素材利用上,适当充实作文内容。这样,在压力与甜头并行之下,学生的素材库慢慢充实了,学习习惯养成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可谓一举三得。
  总之,语文课文是我们手头上现成的珍贵而丰富的材料,高效使用语文课本,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文,亲近课文,爱上课文,远比盲目地搞一些花哨的语文活动实在得多。
  2009年6月21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