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和写作语言

作者:王大绩  时间:2010/4/22 18:16:25  来源:流浪客转发  人气:2955
  一篇作文所展示的“才、学、识”三个方面,“才”最外在,最易被感知。语言是“才”最突出的体现,强化写作语言训练亟为必要。写作语言训练不仅是“才”的训练,也是“学”、“识”的训练,更是思维的锤炼。训练和写作实践表明,逼使自己用好的语言表达思想,往往可以拉动“学”、“识”的积累,收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写作语言训练,可以用结合语言表达练习的形式进行。这样,就将作文评改与语言表达练习结合在一起了,于是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真切生动的语言表达练习的材料。从今天起,在这里开设一个“语言表达和写作语言”的专题。这一专题中的练习材料,都选自学生的作文。选编在这里,算是一种新的思路,提供给大家参考吧。
  [练习1]穿过古城门洞,便可看见溪水在不远处流淌。溪旁是我最爱玩耍的地方,舅舅经常带我去,还带上他心爱的相机。我们经常选择夕阳西下的时候去那里,即使是冬天,那里的黄昏也使人感到温暖、感到舒适。舅舅喜欢在夕阳中为我照相,他说那时的光色光感都特别富有情趣,极具表现力。这些我可不大懂,我只知道拔狗尾草,毛茸茸的。在手背上划动,可以细腻地感觉到根根草毛软软的暖意,那才带劲!特别是,我更可以把草带回家,把它们编成各式各样的小动物:兔子、狗、虎或是小象。然后拿出去向其他小伙伴炫耀一番,他们也就不客气的你争他抢,每失去一个,我那小小的心反而无与伦比的满足。
  [解说]这是描写语句的仿写练习。语段的前半是记叙,尽管生动,但终归只是记叙。中间有一句描写:“我只知道拔狗尾草,毛茸茸的。在手背上划动,可以细腻地感觉到根根草毛软软的暖意……”这描写包容着感情,细腻地写出了真切的感受,使得随后的抒情“那才带劲”格外带劲。随后的语句是“特别是,我更可以把草带回家,把它们编成各式各样的小动物……”这里虽然用了“特别是”和“更”表示对前面的超越,但编织的过程却消失了描写和感情,也就没能实现预期的超越。这是缺乏描写意识的反映。如果思维中长期欠缺描写意识,描写能力赖以产生的想象能力也将萎缩。这段文字的作者之所以在该展开描写的地方不去描写,很可能是觉得十个手指、好几根草,左插右穿,很难写清楚。他需要一种语言形式作为表达展开的“手杖”。我们可以提供一柄“手杖”,于是演化出了一道仿写题目。
  仿照例句的句式,描写编织小狗、小虎和小象的过程。
  例句  编织兔子的过程:先把两根短草交叉在一起,后用一根长点的绕上三圈,再将余出的梗儿一插一别,就是一只长耳朵小兔子。
  这里提供了一种描写行为、动作的语言样式。无论做什么事情,无非是“先怎么样,后怎么样,再怎么样,就是什么什么”……
  这项练习可以促使同学展开想象,就是没有做过类似编织的同学也可以凭想象完成练习。做这项练习还要明确,描写文字不同于说明,更不是“编织教程”。说明,要求读者可以凭借说明文字完成相关编织;描写的要义不在于此,它要求真切生动,也就是在一般性合理的基础上,适度地融入感情,同时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同学仿写实例]
  ①编织小狗的过程:先把两根短草折起并交叉,后用一根长草绕在中间别好梗,再将另一根草深深插进去,就是一根短尾巴小狗崽。
  ②编织小虎的过程:先把一根粗草挽成环形,后将一根长草的梗接在环形开口,再用另一根牢牢缠上别好,就是一头威猛的小老虎。
  ③编织小象的过程:先把四根短草头尾相对并在一起,后用两三根长草连续绕在中间,再将余出的梗一一别好,最后特选一根细长的顺插进去,就是一头憨态可掬的小象。
  我们依稀可以想象“小狗”“小虎”和“小象”在仿写同学头脑中形成的过程。其中第三位同学的仿写多了一句“最后特选一根细长的顺插进去”。我问这位同学:“为什么多写了一句呀?多写可要扣分的。”这位同学的回答令我绝倒。他说:“老师,我觉得不多写这一句不行。不写这一句,我总觉得自己编的是一头猪……”
  错得明明白白,比对得糊里糊涂要强得多!
  [练习2]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我得写一篇话题是‘宽容’的作文,可就是想不出好素材,急死我了!”我冲爸爸发火。
  爸爸坐到我身旁:“别急,我帮你想想……写婆媳关系,需要双方彼此理解。”
  我哭笑不得,爸爸也自嘲地摇了摇头。
  又皱眉想了一会,爸爸说:“那写开车别争抢,要相互忍让?”
  “摸都没摸过,怎么写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头脑里依然一片空白。我有些烦躁:“算了,还是我自己想吧!”
  爸爸摸了摸我的头:“别急,慢慢想——爸知道你着急。”
  我的眼睛湿润了,这不就是宽容与理解的最好素材吗?宽容是人和人之间飞架的心桥,它的基石是爱。
  请扩展短文后半部分,让“爸爸”的宽容产生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解说]这是描写语句的扩写练习。原文是一篇构思精巧的短文,但有一个明显的缺欠:因为作者对“我”的急躁、无理写得不充分,所以“爸爸”的宽容就没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凭心而论,短文前半还是做了较好铺垫的:自己写作文没有素材,却冲爸爸发火;爸爸连出两个主意,虽不甚合理,有点搞笑,却也初步展示了他的关怀与宽容,可这却更增添了“我”的烦躁。看来,“我”之所以写不出《宽容》,在于不理解“宽容”。在这种隔膜的心境下,“我”也就不可能真正去体察爸爸那一份慈爱、宽容的心怀。只靠“爸爸摸了摸我的头:‘别急,慢慢想——爸知道你着急。’”是不足以过渡到下文的理解与感动的。因此,这里需要借助来自生活积淀的想象能力,展开细节描写,把父女间的矛盾激化到某种程度,在矛盾激化中充分展示爸爸超常的宽容。让爸爸以无意为之的“身教”使女儿在愧疚中真切地理解“宽容”。矛盾化解,“我的眼睛湿润”,也就水到渠成了。
  可见,有时看似如实地写,由于观察、体验不够,反而不真实;想象虚构,只要是站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上,也能产生真真切切的艺术效果。
  [示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头脑里依然一片空白。“怎么写,你倒是说呀?”我急得额头沁出汗珠,用笔不停地敲着桌子。[女儿用“你”称呼爸爸,可见心态失衡,神情和动作也体现着内心的焦躁]
  “别急,别急,这么个小题目还能把咱们难住?”爸爸投了条白毛巾为我轻轻擦汗。 [与女儿不同,爸爸说“这么个小题目”,给女儿减压,称“咱们”,表明对女儿的支持,爸爸“投毛巾”的举动也体现着对女儿的关爱]
  “别急?说得轻巧!您老人家倒是给出个主意呀!张嘴闭嘴北大中文系毕业……臭吹……”我没好气地拨拉开他的手。最后两个字我是小声嘟囔出来的,但我分明感到,它们清清楚楚传进了爸爸的耳朵。从眼角的余光,我瞥见爸爸眉头微微一蹙,只极短促的、极短的一瞬,轻风拂水般的,旋即恢复了惯有的平和。[女儿再次改换称呼,由不客气的“你”,变为嘲讽的“您老人家”,气氛越来越紧张。爸爸“张嘴闭嘴北大中文系毕业”也只是在家里说,看来这是爸爸平生最引为骄傲的事了。现在女儿情绪焦躁失控,拿爸爸最荣耀的事发泄,气氛更加紧张。“臭吹”二字“是小声嘟囔出来的”,看来女儿自己也知道实在过分。这一细节最后的笔墨,女儿“分明感到”“眼角的余光”“瞥见”与父亲“眉头微微一蹙”“旋即恢复了惯有的平和”相映成趣,可谓惟妙惟肖。尤其是爸爸“只极短促的、极短的一瞬,轻风拂水般的”蹙眉,更是“运刀甚微”,极为细腻传神。如果爸爸不蹙眉,则形近呆滞;蹙眉若不微,不短,不轻,就不见宽容]
  爸爸又递过一杯清茶,轻抚着我的头:“别急,慢慢想——爸知道你着急。” [这一杯茶,一轻抚,已是水到渠成。“爸知道你着急”凸现爸爸对女儿的理解]
  我的眼睛湿润了,这不就是宽容与理解的最好素材吗?宽容是人和人之间飞架的心桥,它的基石是爱。[先把女儿的焦躁不逊推到相当的高度,爸爸的容谅才具有了让女儿“眼睛湿润”的力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