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的两点思考

作者:佚名  时间:2010/1/7 23:30:28  来源:李里1992 转发  人气:492
  在高考成绩出来后,有老师说:“你那两个班考得不错。”后来才知道文科重点班超出A组(105.09)平均分3.91分,文科普通班超出B组(99.98)平均分1.05分;两教学班120分以上的有4人,110分以上的有38人,占教学总人数33%。想着这令人欣慰的成绩,不知道有没有现代文阅读这个板块中的功劳。也许有吧,因为在2009年的一模和二模的时候,这两个班在这个板块的得分都能够站在级组的前列。
  过去一年的现代文阅读备考中,我个人认为有两点是处理得比较好的。
  第一,提前复习且多花一点时间在现代文阅读上。
  在2009年的高考备考中,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在现代文阅读上。这种做法基于几个考虑:
  这两个班的成绩在级组中分别处于前列和中上水平,他们应该有能力较好地完成能拉开差距的题目——现代文阅读, 所以要舍得投入时间进行备考。而且要出成绩,就得找出成绩的地方,基础、文言、语用、作文,这些都是备考比较成熟的板块,大家的经验积累也不少了,剩下的是诗歌和现代文阅读,诗歌是个难点,现代文阅读出现了选考题,大家对这部分如何备考还处于思考的状态;诗歌分值少,备考投入却不少,现代文分值高,备考投入比诗歌多不了多少。教师要备考两类文体,会辛苦点;但对基本确定了选考某类文体的学生来说,备考量是没有多大变化的,所以应该在现代文备考上花功夫。
  另外,对于选考题,我抛弃了备考“实用类”还是“文学类”的思路,采用了备考具体文体如传记、散文、小说、新闻、科技文……的思路。因为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不同文体的把握能力并非以“文学”或“实用”来区分,而是“传记-散文-新闻-科技文-小说……”这自然增加了现代文阅读复习时间。
  我校备课组在去年较以往大约提前了二十天复习现代文阅读(中间穿插语言运用复习),这就让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接触各类文体的题目,到一模前,我让学生统计一下自己在各类文体中的得分率,从而排列出自己选考的文体顺序。
  当然,这种做法并非适用于每个层次的学生,如在2008年的高考备考中,我带了两个全级最落后的班,每次考试,选文学类的学生不超过5%(学生实在无法看懂文章),所以备考就集中力量在实用类文体上了。
  我个人认为,对有能力的学生,提前一点复习现代文阅读是有利的,一个是必考部分的读解能力通过训练后,见效比较明显,但这需要时间;提前复习还有利于把必考部分的能力迁移到选考当中,这也需要一段时间。另外,如果提前一点复习,学生做了一定量的题目,有利于教师在一模前帮助学生回顾、总结选考类的题目,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去年在阅读教学上花不少时间的第三个原因,是我不仅采用以往按“纵”(按照具体的文体、文章来讲解)的方法来教学,而且用“横”的方法,即一般两个星期左右,就把最近做的题目中同类型的归纳一次。这也是很耗时间的,有时候讲一类题目,就要花一节课。但这个“横”我觉得对学生大有裨益,很多学生在每次归纳的时候,总是“恍然大悟”。每次归纳的内容也不必多,甚至只讲一类题型,把它讲透,而且不必局限在某类文体中,只要是同类题型,就可以拿来讲,这样对培养学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很有好处,学生手里掌握着几种基本的阅读解题能力,就不会对“考什么文体”过于在意了。
  当时觉得花这么多时间在现代文阅读上,是有点危险;今天看来,这于我们的学生来讲,应该是可行的。
  第二,教学“重点部分细节化”。
  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这个部分,通常是“听得明白”,“做题走样”。
  要应对这种窘况,我觉得就得细节化,也就是要把学生“走样”的情况“放大”,让学生自己直视自己的问题。课堂上宁愿讲少一点题,但要讲到点、讲深入一点,并且要把学生的问题用恰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让他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比如,我喜欢在课前就让学生把昨天的作业,或者他在测验中写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写在黑板上的答案,一般存在以下的情况:不审题作答、不扣题目作答、不懂借原文语句归纳作答、答题思路混乱等。有时候也让一些答得好的同学上黑板写,让这些学生讲自己的思路,给其他同学启发。做这个工作前,一般已经抽检了学生的作业,知道问题所在,所以写在黑板上的答案都有代表性。
  现代文阅读除了讲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他“从阅读文章到答题”这整个过程,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是一开始就先入为主,没有读清文章,连作者的意图都没有弄清楚就做题,还是做题的时候没有做题的意识(如没有确定问题的指向、范围就乱找答案),又或是筛选句子、组织语言的能力薄弱……这些最好能够在批改作业、改卷的过程中,给学生指出来。有时候,你给学生指出问题了,他还不知道那是问题,你还得让他自己总结,我喜欢让学生在讲评完的测验卷旁边写一下他该题失分的原因,他写对了,证明他明白这个理;此外,一般一个星期下来,我会让学生总结一下本周的做题目心得,下次再训练的时候尽量不出现上次出现过的错误。
  前面我讲到讲课的思路是一个阶段下来还要“横”着讲,这“横”着讲的内容,很多时候是根据学生在作业、测验、平时课后提的疑问来确定的。把他们出现的问题,一个时间段作一个总结,归纳,等于又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存在的问题。
  整个过程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多次的“放大”与纠正:作业订正——在黑板上放大错误——课后反思——测验再检测再订正再反思——阶段总结。我把这个叫作“重点部分细节化”,老师利用一切机会提醒学生,也让他自我提醒、自我纠正,这样子错误应该可以少犯一些吧。
  在区统考、一模、二模这样的大考后,除了做课堂常规的讲评工作以外,还要做好课后的面评工作。学生多,就要充分利用数据,把出现同样问题的学生几个集中在一起面评,让他们讲讲自己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面评对于比较腼腆、斗志不是很强,平时不是很爱问问题的学生特别有效,平时问问题的人多,他们挤不上,对于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他总是模模糊糊,这个时候你给个机会给他,有时候一下子就把他给点醒了。这种面评还是一种心理疗法,在一模、二模这样动荡的时期,通过谈话,给学生学习上具体的帮助,比你老叫他“勤奋”有用得多。
  总结去年的一些做法,我个人认为以上的两点是最重要的,第一点是选准突破点,并解决了把时间花在哪里,什么时候开始复习等问题;第二点是把握住方法,如何把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尽量减到最少,有效提高学生的答对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