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谈“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作者:zhouahong  时间:2010/8/21 9:59:57  来源:周红 原创  人气:919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2009年版)对“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作了如下的说明:“‘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这说明该考点重点考查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而又容易写错的字。考题中涉及的字,基本上在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的范围内。命题时一般以最新版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为标准。由于受排版的制约,设题时,只考别字,不考错字。考查重点为熟语(含成语)、有些文采的词语、新鲜的词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语中的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近义字。纵观历年高考题,不难发现考题中所选词语重复现象较多。
  2009年高考共有18套试卷,对“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单独设题考查的有湖南卷、浙江卷、安徽卷、天津卷、湖北卷、重庆卷、四川卷,其中提供语境的有湖南卷、浙江卷和安徽卷。北京卷则把字音字形结合在一起考查。三套全国卷和上海卷、福建卷、辽宁卷、江苏卷、江西卷、山东卷、广东卷则没有单独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明年不考,而是可能和标点符号等考点轮换着考,或者命题者认为名句名篇默写和作文已经体现出对字形的考查。在默写题中,写错一字,全句没分,即使背诵得非常完美,这样的判分标准各省区高度一致。作文里边每出现一个错别字扣1分,目前还没有哪个省区实行,一般仍按过去的做法,三个错别字扣1分,且不重复计算。总的来看,无论新高考怎么改,“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是存在的,而且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汉字是音、形、义高度结合的实体,字形的正确书写对理解字义很有帮助,也直接影响对词语、句子和篇章的学习。
  提供语境考查字形的题型,已连续四年在湖南卷中出现,且都是清一色的选出“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且每年只有一个别字,难度不大。与传统的题目(四个选择肢,16个词语,有选出错别字“最多”“最少”“两个”等多种变化)相比,考查点容量明显减少,受到某些老师的诟病,估计湖南卷求变在即。
  造成别字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因字形相似而误用。这类词语以形声字居多。如:“针灸”的“灸”误为“炙”、“草菅人命”的“菅”误为“管”、“联袂”的“袂”误为“抉”等。
  二、因音同或音近而误用。如:“松弛”的“弛”误为“驰”、“出奇制胜”的“制”误为“致”、“掉以轻心”的“掉”误为“调”等。
  三、因字义相近而误用。如:“天花乱坠”的“坠”误为“堕”、“膨胀”的“胀”误为“涨”、“销声匿迹”的“销”误为“消”等。
  四、因拼音输入选字按键不准而致误。
  造成别字的原因往往是综合的。如:“萎靡不振”的“靡”误为“糜”,“趋之若鹜”的“鹜”误为“骛”,“精雕细琢”的“琢”误为“啄”等,两字形体、读音均相近。
  高考要提高字形题的得分几率,必须重视积累,掌握与高考要求的数量大致相当的汉字。由于考生平常已经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高三复习时,如果加强对常考汉字字形的记忆,仍然可以迅速扩大自己的字库,对付考查。汉字音、形、义三者结合,识记和辨别字形不能离开字音和字义。据此可以找到识记和辨别字形的一般方法:
  一、依义辨形法
  汉字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多。形表义,反之,可以依义推知形。如:“叠”与“迭”。
  “叠”侧重于空间上的重复。有三个义项:(1)一层加上一层,如“叠罗汉”“层峦叠嶂”等;(2)重复,如“叠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叠韵”等;(3)折叠,如“叠被子”“叠衣服”等。
  “迭”侧重于时间上的重复。有三个义项:(1)轮流,替换,如“更迭”;(2)屡次,如“花样迭出”“比赛高潮迭起”;(3)及,如“忙不迭”等。
  又如“撩”“僚”“嘹”“潦”“缭”“燎”“瞭”“镣”声旁相同,形旁不同,意义不同。
  “撩”与手有关,属动作义。有两个义项:(1)读作liāo,把东西垂下的部分掀起来,如“撩起帘子”;(2)读作liáo,撩拨,如“撩逗”“撩动”等。
  “僚”读作liáo,与人有关,属名物义。有两个义项:(1)官吏,如“官僚”;(2)同一官署的官吏,如“同僚”。
  “嘹”读作liáo,与口有关,属特征义。声音清晰响亮的意思,如“歌声嘹亮”。
  “潦”与水有关,属特征义。有两个义项:(1)读作lǎo,雨水大;积水。如“潦水尽而寒潭清”。(2)读作liáo,潦草的意思,如“字迹潦草”;潦倒的意思,如“穷困潦倒”。
  “缭”读作liáo,与丝有关,属特征义。缠绕的意思,如“缭乱”“缭绕”。
  “燎”读作liáo,与火有关,属动作义。延烧,烧的意思,如“星火燎原”。
  “瞭”读作liào,与眼睛有关,属动作义。瞭望的意思。
  “镣”读作liào,与金有关,属名物义。脚镣的意思。
  二、依音辨形法
  有些形体相近的字读音有明显的差异,如果把音记准,自然不会出现混淆的现象。如“坼”(chè,裂开)、“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拆”(chāi,打开,拆毁),“栗”(lì,栗树)与“粟”(sù,粟米)。
  三、求本溯源法
  对于有些成语,可以从其来源入手,记住字形。如“再接再厉”,语出韩愈《斗鸡联句》中所引孟郊诗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接”指交战、交锋;“砺”是磨刀石,也指磨的意思,引申为奋勉。“再接再砺”指公鸡相斗时,每次交锋都要把嘴磨锋利。后来就用它比喻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一点也不放松。“厉”是“砺”的本字,于是就把“再接再砺”写成“再接再厉”。又如“世外桃源”,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源为水之源。
  四、语境辨形法
  根据词语的组合情况确定用字,或依据语句的意思确定用字。
  如“化装”有两个义项:(1)假扮;(2)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饰容貌。“化妆”意为用脂粉等使用容貌美丽。“他俩为了迷惑敌人,化装成夫妻”,就不能用“化妆”。
  五、语法辨别法
  词语的组合,有一定语法关系,辨别字形、用字时应当注意,如“仗义执言”与“直言相劝”,“仗义”是动宾结构,“执言”与之相配合,结构相同。“直言”是偏正关系,与“仗义”结构不同,不能搭配。
  最后我提醒一下广大考生,报刊电视上没有什么错别字,作者首先把好了第一道关,编辑把了第二道关,有时作者、编者要校对好几遍,我们看到的几乎没有错别字。可以说,我们从识字起就是与正字打交道,只是到了高三,才见到了一些专为考试设置的别字。正是这些怪异别字的出现,我们的头脑有时变成了浆糊。所以,不要过多地做字形题,以免负干扰:今天选对的,明天选错的,最终辨不清正误,迷失了自我。
  不少复习资料书上将出题频率高的字集中起来,别字在前,正字在后面的括号内。奉劝考生千万别看!避免别字先入为主,在大脑里形成错觉。
  总之,我个人觉得,应对本考点的诀窍是十个字:少做题,多读书,信心十足,细心甄别。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