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里的植物

作者:东莞东华高级中学 褚峥  时间:2010/8/27 9:16:12  来源:dgcz009原创  人气:6280
  《离骚》(节选)里出现的植物可分为香草和香木两类。秋兰、江离、芷、宿莽、蕙茝、荃属于香草,木兰、申椒、菌桂属于香木。下面先简要作以介绍。
  秋兰:又名建兰,其神韵非凡,风姿潇洒,秋兰开花,清香阵阵,令人神清目爽,素有“书藏金石器,室有蕙兰香”之说。
  江离:一种香草。叶子有香味,七、八月间开白花。据《博雅》一书说,这种植物的幼苗称江离,枝叶叫蘼芜,根部名芎穹。芎穹可入药,在红楼梦前几回,秦可卿病中,曾做为中药出现过。
  芷:即白芷,文中的“茝”也是白芷。是一种香草,它的根供药用,有祛风散湿,活血止痛作用。中药店里都有。广东人也常用它来煲汤。
  宿莽:一种香草,系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坚韧,极耐寒,经冬不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一种草,竟能与“英雄”联系在一起--“草莽英雄”,舍我其谁!
  蕙:亦称蕙草,民间称为“薰草”,薰烧时其香气可以驱虫。和曾流行一时的薰衣草不是一种草。
  荃:即菖蒲或石菖蒲。宋代文学家苏轼有《石菖蒲赞》,热情赞颂石菖蒲“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之品格。
  木兰: “其香如兰。其花如莲” (《本草纲目》),故又名“木莲”。木兰枝叶俱疏。其花内白外紫,亦有四季开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为舟。中国古典诗词中常有“木兰舟“的意象,轻盈优美。鲁迅先生在回忆童年时对它念念不忘:“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申椒:即是花椒树,它的果实花椒,小而香,是食品中常用的佐料。
  菌桂:一种常绿乔木。树皮含挥发油,极香。中医学上以树皮入药。嫩枝称作桂皮,常与花椒、胡椒、辣椒等为伍组合成盐卤食物佐料,既可增添香味,又有益健康。
  屈原写这些香草香木的用意是什么呢?主要是用来比喻。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自比。“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在诗中比喻诗人高尚的美德。“朝搴阰与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木兰去皮不死,宿莽经冬不枯,在诗中比喻尽管时间飞逝,历经磨难,仍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美德。而披著江离与辟芷、把秋兰结成衣佩,拔取木兰、采摘宿莽草这些行为,则比喻诗人对美好德行的执着追求。二、比贤臣。“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这里作者用众芳(花椒、菌桂和蕙草、白芷)来比喻贤臣。三、比君主。“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一句中的“荃”,则是以这种香草来比喻楚国君主。
  诗人为什么会用这些香草香木来作比喻呢?
  一、屈原钟情于香草香木。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传说。在屈原诞生地的西陵峡南岸,有一条婉蜒流淌进峡江的山溪,名叫九畹溪。溪水环绕着青秀的芝兰山流出,九畹溪畔有着数十亩山区难得的温润肥沃的黑土地。自从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从“左徒”降为只管教昭、屈、景三姓王族子弟的“三闾大夫”以后,屈原便在芝兰山下设立学堂教育三姓子弟,讲学之余便率领他们上芝兰山上采集兰花、兰草、蕙草、白芷等山野间的芳花、香草,把它们种植在九畹溪畔••••••九畹溪和芝兰山因此而得名,并一直流传至今。
  二、当时屈原生活的楚国沅湘一带香草香木遍生山野。虽然历经两千多年之沧桑变迁,沅湘地区的生态与植被状况已今非昔比,但是屈赋中所咏之主要素材——香草,至今仍蓬勃繁衍在峡山峡水之间。
  三、与当时楚国的文化有一定的联系。首先,三峡先民自古就有自然崇拜、植物崇拜的现象。屈原所处的时代虽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但氏族社会的遗风遗俗根深蒂固地代代传承,对原始自然的神秘感仍留存深刻的印象,古人对周围自然环境中之草木所具有的祀神悦神、驱邪祛毒、治病健身神奇力量,由于不可理解而产生敬畏乃至崇拜。其次,古三峡是巫人聚居之地,也是巫风炽盛之地。巫师们之神通广大,主要是依靠手中掌握的两种武器:一个是祝辞咒语,用作心灵安慰和心理治疗。一个是植物药物,用作迎神驱邪治病疗伤。在举行巫术仪式的整个过程中,无一不仰仗于草木之功能。植物之效用因巫师之发现与使用,使古人从巫术力量中想象草木所具有的神奇力量,将许多草木予以“神”化,并因神化而具有超越自然之神力。其三香草香木用于祀神的宗教性的典礼活动, “春祠以兰,秋祠以菊。”(朱熹《楚辞集注》)使其与神结缘而在人们心目中神化。许多植物因在祀神中之作用升华为神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