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辉映,异曲而同“梦”——比较《梦游天姥吟留别》与《荷塘月色》

作者:韦正明  时间:2010/9/26 23:30:07  来源:pajxshf 原创  人气:1290
  “梦是欲望的满足”。如果将费洛伊德对梦的释义之解释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中语文教材)的话,那是很妥当的---(通过对梦中仙境的描述,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于此同时,我们可以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高中语文教材)加以比较,则是因为那令人陶醉的“荷香月色”,且便是朱自清所做的-------“梦”------(超脱现实,寻找一个清静自由的去处)。为此,尽管两者的体裁、内容各不相同,但其音响,基调和情绪,却均一样荡人心魂,令人醉迷,可谓古今辉映,异曲而同工。
  何以二者有如此惊人的艺术魅力?则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一些特征:
  一、寂寞之作,寻求超脱。
  元稹曰:“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元氏长庆集》卷五六)。”由于“爱而不得所爱”而生寂寞痛苦之心者,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于寂寞处寻热闹,寻求超脱,为许多文人骚客所作文的主题,它呈现着一种心态,一种德性,一种气质。
  公元七四二至七四四年(唐玄宗天宝元年至三年),李白为权贵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将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今浙江省一带),即作了《梦》。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非常复杂的,李白从离开长安后,政治上受到打击,其失意的情怀和精神的苦闷可想而知。在现实社会中既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中去寻求解脱,陈沆《诗比兴笺》中说:“此篇即屈子《远游》之首,亦即太白《梁甫吟》我欲攀龙风明主,雷公碎訇震天鼓……之旨也。太白被放出后,回首蓬菜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
  与此同时,《荷》写作的前三个月,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历史性的悲剧,蒋介石悍然发却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朱自清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面对血污的现实和迷茫的前途,陷入苦闷彷徨之中,唯有“泄愤懑于诗文”。
  基于一样黑暗的现实社会,产生一种对现实的深深不满和痛苦,向往着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以具体的形象代表欲望的满足,以显相代表隐义(朱光潜《梦的释义》),寄托自己的某种感情,这可以说是《梦》和《荷》的写作动机。开篇之首,两者均交代了“夜游”的缘由,尽管其中的说法是阴晦的,含蓄的,但透过这含蓄的文字后面,我们大可以想象到两者在那不平静的“白天”,该是怎样的一种境遇。
  二、比兴和象征手法之应用,以物喻人,托物寄情。
  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一条传统的美学原则,古人多以菊比喻傲世,以松竹比喻高洁……这种传统的比兴,本身就有着一种状物取神,附物象征的含义。因此,比兴和象征有时融为一体。成为艺术抒情,创造意境的一种手法。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诗人是十分重视现实美与艺术美中的最主要的审美对象——人格的。
  基于对现实的不满,诗人托物言情,以“荷花”和“明月”来附物象征,以抒写自己的一种正直清高,洁静无瑕的品格,和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节。在文中诗人完全把“荷叶”和“荷花”当作飘逸于池塘的一群美丽的仙女来赞美的。这种色调,渲染和透露着她们的一种“出淤泥出不染”的精神品质,在那荷花的形象中,倾注着诗人的理想,精神和情操,使之人格化、诗意化,成为有感情有生命的艺术形象。同样,诗人笔下的月色,也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语》)。”朱自清所咏唱的荷塘与月色,无疑是诗人形象的比拟与象征,正是一位孤傲清高,正直不阿,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拟态。
  与此相似,诗人李太白在《梦》中也同样抒发了自己的一种心情。“求仙难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言欲乘风而至君门也,‘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曰’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醉草殿延,侍从亲切也。”(陈沆《诗比兴笺》)。政治上的挫折,生活上的失意,使得诗人借梦中游历天姥山的神奇境界,来表达他一种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迷花倚石忽已瞑,”其“迷”“倚”“瞑”三词便正确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超尘脱欲”世界的一种陶醉,从而来到一个,“熊咆龙吟”“云青青”“水澹澹”“青冥浩荡”“日月照耀”“仙之人兮列如麻的”“极乐世界”。正是这一“极乐世界“,便是诗人日夜所向往的乐土,所追求的理想,通过描绘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极度兴奋情快的心情。在此,不但寄托着诗人的生活和美学的理想,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层社会中种种卑微、庸俗、污浊、丑恶现象的鄙弃和厌恶。故诗的最后,诗人发出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感叹,正是诗人梦游所得到的一种感慨,其傲岸的性格和不妥协的态度,在诗中历历如见,表现得相当突出。
  与此同时,在《梦》与《荷》中所表现出来作者的一种消极思想也是十分明显的。在《梦》中,诗人竭力描写了自己在幻境中纵情山水的乐趣时“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心惊梦醒,一声长叹:“世间行乐也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从而产生了“寻仙访道”的思想,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的思想当中消极一面。所以谢臻曰:“悲如蛰蛩曰吟,读之使人思怨。”而在《荷》中,则表现出来的一种“淡淡的哀愁”也是显而易见,面对着火热的革命斗争,诗人却向往那“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天地,一个人“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而到后文,一种寂寞思乡之情又溢于言辞,他的愁绪也正如李白的愁绪“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只不过他举的刀是“月下荷塘”罢了。
  当然,两者相比,《梦》比《荷》其消极思想要浓厚一些。
  王国维说:“一种诗词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如上所述,《梦》与《荷》的比兴和象片结合的报告文学中,主要表现为在意境的过程中,诗人主观情愫之于客观对象的移情,又完全借助于色彩和情调的渲染来实现的,达到情与景融,意与境的高度统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为创造意境的一条美学原则,两代文人为我们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艺术经验。
  三、美的境地,荡人心魂,令人醉迷。
  作为文学作品,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创造的境地,雨果说:“艺术对于我们……是自由、是奢侈、是余裕、是闲逸中的心灵展开”。作为两个著明诗人,都各自在自己作品里扑入眼帘的“月下荷塘”,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袅娜,羞涩,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使荷叶“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更见风致了”,而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涉茫的歌声似的”。则便是那叶子,用的是一“挨”字(小伙子用“挤”,老人用“靠”,唯有天真活泼的少女们在一起便是“挨”),活灵灵的一群天真无邪的少女形象。过后,让我们再举首欣赏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使得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青雾薄薄地浮在荷塘里,笼起一个经纱的梦”。自然美,使得诗人顿发联想,他想象着小提琴奏着名曲,送他进入梦乡,又如一幅绝妙的写意画,令诗人醉迷。
  而《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难求”,诗一开始就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转入正题,在这里,诗人将天姥崇山峻岭写得淋灕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梦幻境界飞去。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可以想象,这一种多么神奇的夜景),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那里渌水荡漾,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站在高山顶上,可以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得见天鸡在空中啼叫,从飞渡镜湖到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神高的世界:“千岩万转”“云青青”“水澹澹”,而突然间,又“烈缺霹雳”,通向神仙府洞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阁楼。光辉灿烂壮丽非凡,接着神仙出现了:“霓为衣兮凤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象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四、用笔精到,其诗意淋漓典雅。
  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断和动听。”语不惊人死不休。“则便是许多诗人用笔的真实写照。纵观《荷》与《梦》,在我们面对着那令人绝倒的意境同时,则不能不使我惊叹于两位诗人的语言艺术上的精湛造诣。且看《梦》,全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宫有自然的节奏感。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连用三个“天”,不仅写其高,同时也写出了他的远阔雄峻。“向天横”三个字,则仿佛连天姥的姿睢狂肆的个性也写出来了。主体是七言,夹用了几句五言,就足以表现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闻天鸡”句。而“千岩万转”二句为一韵,状其攸忽间变化万千,迅疾异常。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则更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简直声情一致,情随声出。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但本诗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兮何时还……”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波动不平。“安能”句为九言,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情态,因口语式的长句而显得理直气壮,“摧眉”与“扬眉”为对文,用词精当之至。这样,中间的梦境因用笔不同而使读者感到诗境的奇幻亦有所不同,使得整首诗的思想与艺术在较大程度上的统一。
  而同时,《荷》的语言色调,则典雅清丽,蕴藏深厚,贮满着淋漓的诗意。
  与作品的意境,基调相一致,诗人运用了近三十个各种类型的迭词,这些迭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如写荷塘四面的树,用了蓊蓊郁郁一词,双音节“蓊郁”的重叠上,属于形容词重垒“AABB”的形式。加强了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和心情不平静那种情景交融的气氛。接下去写路“阴森森的,构成了一个单音节为主体其后带上重叠的音节为辅助成分形式(ABB),它一方面与主文的” “蓊蓊郁郁”照应,另一方面又反衬出下文的“淡淡”月光,写荷叶之多,先用了“曲曲折折”,然后又用了“田田”,后写荷花,将它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星星”“一粒粒”是接在数词“一”后物量重叠,与上文的“弥望”“田田”这些表示多的词相协调,“星星”是活跃于口语的单音名词的重叠,正好是“一粒粒明珠”的进一步描写,写荷香用了“缕缕”(近于“一丝丝”)给人以渺茫的感受,恰与渺茫声吻合,形成了本体和喻体。其中,还有些从古典诗词中选用了描写香草美人迭词。大大浓化了妙若美女的荷化形象的情态和风韵,写作品的内在抒情取得了和谐的契合,使描写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清丽的美。
  另外,两者还在一种修辞手法的应用上,各自表现了独到的技巧,如比喻,象征,通感等,由于篇幅关系,在此不一一枚举了。
  有比较才可以分析,才可以进一步地欣赏,由以上分析比较,我们大可以总结出一种语文教学关于抒情作品(及其它许多文学作品)的规律性教学,则就是注意用词、情和美感的教学,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便会为学生所欣赏、所陶醉,从而得益非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