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怎避免有眼不识泰山的尴尬?

作者:佚名  时间:2010/11/1 13:34:30  来源:流浪客 转发  人气:3753
  “有眼不识泰山”成语,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每个人都清楚典故的真实意思。这条成语中提到的泰山,并不是指山东省境内的那座名山,而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
  据传说,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木匠鲁班,曾经招收一批徒弟。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期,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不良不莠,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闲逛集市,忽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功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顾客争相抢购。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打听。人们告诉他,是鲁班大师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作。
  鲁班大吃一惊,想起当初错辞泰山,深感惭愧,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一代名匠鲁班,也无法完全做到“慧眼识人”,错把泰山当差生,辞掉了他,差点埋没了一位人才。这样的悲喜现象,这样的尴尬事情,其实何止一件两件。在如今,人人都大谈特谈人才的时刻,却往往忽视了人才的科学发现与合理使用。最明显的事例,就是人山人海的招聘现场,不管你是怀揣大学文凭,还是研究生学历,都有可能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岗位,更别说学历低一些的人,甚至连选择门槛都迈不进。
  难道说,如今的时代已经到了知识过剩、人才有余的阶段?其实,每个人都清醒知道,根本不是这回事。学历的供大于求,是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并非是社会急需人才;人才的表面有余,是社会对人才能力的把握并未是恰如其分。
  试想,大学殿堂培育的莘莘学子,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苦读书、死读书、读死书”的“专家”,他们对社会需要往往没有深刻认识,对人才需求往往没有清醒了解,片面觉得学懂弄通理论知识,就已经是“响当当”的高级人才,结果一旦面临就业选择,眼高手低、拈轻怕重、好高骛远之人常现。
  再者,社会上针对就业难、岗位少的现状,用人单位常常是有意抬高门槛、提高标准,把普通岗位也非得很高学历之人方有报名资格,较好岗位由于“一职难求”更是任意在经验能力、学识水平等方面设置“拦马桩”,使得一些“千里马”不得不从事普通马的工作,无形浪费大量人才,挥霍大量资源,埋没大量精英。
  造成颇有能力的“泰山”未被赏识、未被重用的现象,深究其根源,除了整个社会对人才认识与使用的问题外,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改效果等都难辞其咎。就如鲁班招收学生、培养徒弟一样,初衷好目标高,未必就能够识人到位用人适当。关键在怎么样在教育环节里,造就让优秀学子脱颖而出的环境与氛围,发扬优势,挖掘潜能,使人才辈出、人才尽显。
  我国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尽管素质教育喊了许多年,却成效甚微,即使有也大多是在表面的、肤浅的、没有基础的。以应试教育培育的人才,是考试的高手,是否属于综合素质好、整体水平高的能人,难说。我们系统曾公开招聘过公务员,有大学毕业生也有应届研究生,通过试用后,常常发现高学历与高素质很难等同,甚至有的研究生连普通大学的毕业生都不如。看起来,应试教育“惹的祸”匪浅。
  眼下,教育方式大多是灌输性方法,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水平好的吃不饱,能力差的跟不上,这种参差不齐的境况,教也难,学也难。一般来说,学生的兴趣很少有机会有时间开拓和发扬,中小学生尤为突出。经历十多年的教育“塑造”,学生近乎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标准件”,却不一定都是“优等品”。许多事实都证明,好学生并不仅仅是听话、肯学、高分的人,而是能够有特色、有特长、有特点的素质高能力强水平佳的人。教条的手段、呆板的方法,封闭的环境,走出来的佼佼者只能是凤毛麟角。
  教育改革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也曾做了大量的修改完善,却一直难以尽如人意。扩招热、合并热,只见“做大”,未见“做强”;升学率、优秀率,只有“应试”,难觅“素质”;功课多、收费多,只提“要求”,不闻“效果”…… 加上教师队伍待遇“两极分化”,大学课少轻松,中学压力辛苦,小学减负悠闲。绩效工资,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犹如“天上的月亮有盈有亏”。
  上面提到教育的一些弊病,绝不是指责教育一无是处,而是想提请教育界人士认真思考,仔细研究,怎样发扬优势,如何克服短腿,使教育事业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假如,教育依旧是几十年一贯制,依旧是轻质量重数量,依旧是应试为先素质为表,是极难跳出过去的陈俗陋习,找到新生之路新兴之路的。
  有资料显示,法国巴黎有所名院校,名叫高等师范学校,既不叫学院,也不叫大学,用了我们最看不起的名字,一直保留了数十年,不愿意改,却早已是世界一流大学。它的校长在北京说过一句话:“学校的任务是发挥学生的天才”。哈佛大学校长在350周年校庆时也说过:“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培养了多少总统,而是使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
  我国教育之所以培养不出“诺贝尔”、“钱伟长”,不是中华民族不聪慧、不睿智,也不是我们学生不努力、不刻苦,而是我们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不明晰,教育改革的努力目标不明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造成“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状。
  在不尽科学的教育体制教育改革教育方法引导下,焉能避免“有眼不识泰山”的悲喜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