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中看有效教学
作者:奉教院附中 戴军花 时间:2011/3/21 12:14:58 来源:雨点依然原创 人气:620
我个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再好的课堂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教师能机智地处理一些备课时未预设到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更容易接受和巩固新知识的方法,实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有用一双慧眼,及时将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的范畴之中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捕捉一些动态生成的“源头活水”。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适时捕捉了几股“活水”。
一、纠错生成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豁口”,或因势利导,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改正错误;或将“错误”和“正确”进行比较,让学生自行判断,得出结论。
如在教《捕蛇者说》疏通文章时,“往往而死者相藉也”的“藉”字,初读文章时,已经正音为“jie”了,然而在串讲和理解文意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把它读成了“ji”。看似一个音的错误,其实是学生不理解文意的原因。
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避免错误的产生呢?于是在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环节:能否就读“ji”,让学生结合课文自行改错。“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有学生翻起备用的古汉语词典,就有了答案:读“jie”是指“垫,衬垫。作动词用。”而“ji”有‘践踏、凌辱;进贡’的意思。也作动词用”,根据文意是指“死去的人多”的意思,一个压着一个就能体现“人多”的意思,另一个就不能解释。如果说死人“践踏”或“进贡”死人不让人害怕?这个错误就在学生的笑声中纠正,巩固了文章内容并且增长了未知知识。
这个小插曲,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纠正读音的小事,实际上确是对文本的细加工,精加工,只有当学生认真阅读了文本,理解文本后,才会真正理解“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中心,才能保证今后不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后来,在其他新课传授中,学生遇到读音问题、错别字问题,都让他们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问题。如《陈涉世家》中“数”字的读音、《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为何不能写成“一股作气”、《口技》中的“两股战战”的“股”等等。
二、走神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因为一些外在的事件而走神。如果对这些“走神”草率地认为是“上课开小差、不认真”,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还可能会因批评而伤害学生,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教师处理得当,既能使教学正常进行,还能化被动为主动,使课堂教学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
如今年期末作文复习课上,正在讲如何在记叙中穿插描写和抒情,突然班里出现一不和谐声音“下雪了”,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大家都齐刷刷向窗外看去,不时发出几声轻微的惊喜之声……
面对此情此景,我深知再怎样训斥也无法把他们飞出去的心给拉回来,于是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鼓励学生欣赏雪景,甚至还允许他们到室外去感受一番。然后要求学生就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以《下雪啦……》为题写一段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一场不期而遇的雪,一个不经意的走神行为,不仅没有给课堂带来麻烦,反而生成了描写环境的课程资源,记得那次的写作作业是收得最齐,写得最长、最生动的一次。
三、释疑生成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常会有问题产生,这时教师不能回避学生预设外的的质疑,而应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孔乙己》教学中在师生共同探究和学习中了解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遭遇,在总结小说的主旨时一学生突然“发难”——老师,这孔乙己到底是死还是活呢?我觉得他一定死了,作者为何不直接说呢?
我听了后,觉得这个问值得研究一下,我们答案不一定是我备课时想的那么容易得出。于是我“顺水推舟”,借题发挥:那么同学你们按照你们的想法,你们认为孔乙己是死了还是活着?如果是你,你觉得用怎样的结尾呢?
果然学生纷纷讨论,然后很有创意的想象就迸发出来了:
1、还活着,被一个好心人收留了。(理由是好心人还是有的)
2、还活着,用靠乞讨得来的一笔钱又设了一个写字摊,过着吃不饱饿不死的日子。(理由是他写得一手好字)
3、早死了,冻死在破庙里。(理由是在这个社会没有能力干活,也没有人帮)
……
“那么比较一下你们的结尾和原文的结尾,哪一个更能符合小说的主题呢?”我追问。此时学生纷纷举手发放,觉得原文的更好,更高明:因为按照这样社会环境,孔乙己的为人和天气情况,孔乙己必死无疑,但是作者又没有亲眼看见,所以就只能这样写,看似矛盾,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个有力抨击。而我们的结尾就比较直接了,没有想得那么全面……
一个学生看似“发难”的问题,在学生们智慧的碰撞下,教师的点拨启发下,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收到了预设外的好效果。
四、拓展生成
一篇课文学完后,并不是说已经结束了学习的任务。而应该是“动态生成”持续的最好契机,让学生在拓展中生成新的知识,以增加文化底蕴,提升语文素养。
如教学《曹刿论战》已进入了质疑总结阶段,一位学生举手问“老师,这篇文章记录的是‘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你在上课时说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战争,你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这个问题是我备课时根本没有想过的问题,而我所提及也就简单的几个名词,具体如何打仗,说来汗颜我也不是最清楚。
不如将计就计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搜集这些故事。于是我就将计就计对学生说“他和老师真是心有灵犀,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很多,比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走进图书馆、上网等搜集这些故事,然后利用早读课时间开展一次‘以少胜多’故事会,时间为一周。”
学生在拓展过程中开拓了视野,既对历史故事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又加深了《曹刿论战》的主体内容,跟感受到了探究知识、分享故事的快乐,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得到了提高。
课堂教学生成不能只是教师备课时说预设到的静态生成,这样只能是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学生的获益也许不多。而课堂动态生成,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既是教师课堂教学应变能力和素质的表现,又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只要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植于课堂这块教学土壤,那么课堂教学实效这朵花定会绽放得更加美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