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教我读书

作者:佚名  时间:2011/3/29 15:28:52  来源:含之转发  人气:476
  买书容易读书难,家里的藏书往往束之高阁。逼着自己去读书,反倒是爱读书的女儿。
  十年前,女儿读高一。从那时起,书橱里的书不再那么整整齐齐的摆放了,她的卧室里,床头椅子书桌地板上到处都是书,尽管高中学业紧张,我却支持她。她读得书很特别,就连古代文学像诗歌散文戏剧,她都涉猎,与时尚女孩读得迥然不同。尤其感到惊诧的是她还钟情现代文学,读鲁迅读巴金读沈从文读钱钟书读张恨水读柔石读沙汀艾芜读叶圣陶。读就读呗,她经常要问我,书中的故事情节,选材立意,主旨情感,人物性格,环境背景。说实在的,有很多内容,我可是只知皮毛,有的甚至还没翻过,没想到她却读得那么投入,几种版本的《红楼梦》她竟然读了十二遍。我是教书的,又是教语文的,常常被她问得面红耳赤,这样总不是个事吧,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女儿读书。高中三年她读了多少书我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她读我也读,除了古今名著,也读不少杂书,历史的民俗的医学的甚至体育的。我感谢女儿,那三年,我把在大学都没有读的和没有读完的竟然都读到了,尤其是我被女儿往往用另一只眼光读书所感染。
  最近重读了她高中阶段的《读书笔记》,颇有点感受。笔记中写道,读《我的大学》,从少年高尔基的“嗜书如命”中读出读书不仅会使人感受到无限乐趣,还会使人“脱离世俗,变得高尚”;读《项链》,被玛蒂尔德的重承诺讲信义,特别是震撼于她那异乎寻常的承受力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读《背影》才真正体验到父爱的深沉,也就找到了做儿子(女儿)的位置;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在苦难的“铁锤和炉火”锻造一个男子汉“内心的黄金”的同时,也读出了保尔那个时代环境缺少对“个性的呵护与尊重”的遗憾!
  我很惊讶,有些观点并不是教参中所提及的也不是作老师的我讲的,大概是她自己读书时的感悟。前不久还在QQ里谈起这件事,女儿说如此读书,因为有了自己,有了另一种“眼光”,才有可能读出真性,读出“骨头”,才有可能体验到了史家的沉潜与细密、哲人的深邃、艺术家的灵透和光彩,从而感受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用“另一种眼光”读书,能使我们了解书中那深刻寓意以及对生活的洞见。例如讲鲁迅的作品,学生普遍认为“鲁迅难读”“鲁迅离我们太远了”。我启发学生用“另一种眼光”,也许会从鲁迅先生的著作中读出:凡是今天我们想“骂”的人,当年鲁迅先生几乎都“骂”过了。然而,这些人不仅今天仍然活着,而且,还活得有滋有味。只是他们身上多了一些“时代精神”的标记。这其中的缘故何在呢?鲁迅还会离我们更远么?当然,我们也得到了锤炼自己的那一双眼睛,提高欣赏鉴别能力,以免发生完全背离作品本义的阅读偏差。总之,用“另一种眼光”读书,会给人以启迪、思考和见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了另一种观察、认识社会的“眼光”。
  现在女儿在德国读研究生,但她仍然钟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现在她还研究屈原《楚辞》,品读诗经,琢磨京剧。我从国内寄给她的物品最受欢迎的还是书籍。她的偶像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传记,是几经周折才弄到手的。这本书她要先睹为快。寄去要个把月,就在QQ里读给她听。这么多年来,读得岂止一本程砚秋?一本书几十页几百页,就这么读,一年下来要读它十几本,一读就是六年!
  这里和德国有七个小时的时差,在QQ上读书只能是这里的午夜,夜深人静,隔着千山万水,跳动的是书声琅琅的情感音符,传递的是民族文化的渊源情愫!
  我常说,是女儿教会了我怎样读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