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答题技巧总结
作者:不详 时间:2011/5/8 19:35:54 来源:李建超转发 人气:3254
历史:在文综三科中,同学们可能属历史最薄弱,因为很多同学认为,如果说地理算是有点技巧思路的话,那么历史好像根本无术可循,好像怎么答都行,打个比方,比如问你这个学生有什么特点,你基本就讲不清楚,貌似什么都能答,又似什么都答不了。知道为什么么?那是因为你没有答题方向,不知道该答什么,我要做的就是让你知道要答什么!!
我总结了,全中国高考所有的历史题只考四种类型题
第一类型:信息提取归位题(分值挺大,基础拿分题)大体类型是给你一段材料,叫你根据这段材料做某些事这种题又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叫白痴型,说白了就是抄材料,基本没什么考能力,会识字就会做,而第二种是上升型,就属于考能力的了,因为要将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上升一下,内容归位背景。因为这种题目基本都是出现在第一问,所以,改卷老师会从这道题中开始对这个学生的能力进行判断,不出意外的话,都是按中等分打(比如一道题有十分,中等分就是3~5)打个比方,比如高考有一道题诗这样的:东部地区GDP占中国经济的60%,中部占30%,西部占10%,请问这体现了什么? 75%的学生会说东部经济发达,西部经济落后。这是大部分同学的能力范围,更高层次能力的学生会答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样的学生大约占20%,最高层次的学生能透过现象讲到中国二元经济的高差距性,并且得出有待调节的结论。所以,要想高考文综考到高分并不容易!!但是,我要告诉你,没有什么事不可能的!
第二类型:认识/评价/启示/理解…题,这种题一般出现在最后一题,问法不一,但是答题思路相同(分值不大,属于拉分题);
第三类型:特点题,这种题演变的问法也很多,比如什么这事跟那事有什么区别啦,异同点啦等等(分值小就好,大了与原因影响题不相上下);
第四类型:原因/影响题,又称背景意义题(分值最大,属于拉分题)这种题最难答,平常没什么答题方法的同学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该往什么方面答,很茫然。但是,用我给大家的思路,就看到答案咯。所有的题目除了考史实,都可以归结为这四类题之一,而这四类题又都有技巧可解,再打个比方,将读高三的同学都要学选修《历史重大改革》,拿这里面的孝文帝改革影响讲,课本有提及,但很散,而且又不全,高考中由于是选考,要考到分值又大,少则8分,多则12,课本中的点都答也拿不了70%,但要按我的技巧:内容+势力展开(原因影响题解法)可全拿下。孝文帝改革影响可以看做1孝文帝 2汉化 3改革 ,其中孝文帝为一势力,由孝文帝可推出其背后势力定有4鲜卑族,因为是迁往洛阳,所以5洛阳也是背后势力之一,洛阳在北方,所以6北方也是,北方在中国,所以7中国也是,中国在世界,所以世界……想说也是是吧??错!!范围大于势力限制(与题目有关的势力)可以答,没分!!题目的相关势力及背后势力找完,剩下就是共性势力8后代,所以答案为:1、孝文帝成为少数民族伟大的政治家;2、汉化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3、孝文帝改革为后世提供了改革经验;4、改革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过程,加速其发展;5、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促进其大繁荣大发展;6、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同时也使得北方民族大融合;7、鲜卑文化融入汉文化为中华民族增加了新鲜血液,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8、为后世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搞定!!一题下来,基本上用的都是技巧,所以好的答题技巧够重要吧!
政治:政治可以沿用历史的势力思路和地理的全面思路,要知道,高考考的,课本基本上没有完全的答案。打个比方,课本在《经济生说》这一册中提及企业要想经营成功要有三个条件:战略、技术、诚信。大家发现没有,课本上给出的这都是针对企业的,高考要出现这题,答案铁定还有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劳动者层面等等,这就是地理全面思路和历史势力思路的体现!!再说个,政治里考的政治学知识无非就是party的,和国家的,遇到省委就是party,就是那么几句话中选一句仍进去,遇到省go-vern-ment的就把国家的东西扔进去,搞定! 政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答题思路,高考考来考去其实就那么些答案。
例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 货 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收并不再是go-vern-ment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go-vern-ment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表4 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经济恢复时期 11.70%
“一五”时期 10.60%
“二五”时期 10.70%
1963-1965年 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jiabao.wen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go-vern-ment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以下就是根据我的思路来进行答题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14分)
首先由题目可知这是特点题和原因题,这种类型的题目基本前一问可以为后提供答案对象。特点又分为前特点和后特点,所以要分点答。至于特点题的答题思路就是从以下十一个方面来,但不一定每个方面都有答案,有时一个方面也囊括了两个或者以上的答案点。内容、方式、性质、时间、空间、背景、领导、结果、目的、最、局限。不要以为知道了答题方向(即答案点)就会答题了,如果这样就会的话,那不就没我什么事了?!但是当初没把那些重要的东西也一并写出来就是怕遇到一个万中出一的领悟天才看完思路后参透奥妙,损害我的 自 主 知 识产权,那就不好办咯。不过现在看有一些哥们实在很想了解一下,我也就冒冒风险把它公布一些出来,怎么样,够义气了吧!!
回到正题,之后的变化原因就要使用原因的答题思路即1号内容答题法,一号内容就是那些所谓的好学生的答题思路了,说白了就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对外、军事、宗教等等展开,然而,一号内容真正具有杀伤力的不是这些点,而是这些点的细化展开,说白了就是知道如果题目需要用一号内容来答题需要答一个大点里的哪些小点,举个例子,问政治上的,你得能知道包括那些细化答案点,这些也就是我所谓的高考会考到的答案点,记住,是答案点,因为高考就是根据答案点来给分的。剩下的就是根据具体特点的对象势力来答。至于一号内容的各方面包含哪些答案点以及二号内容和对象势力法(包括哪些共性的对象势力以及怎么找具体的势力)我就先不说了,总的 留一点吧。好以上就是开始的题目分析,现在就是具体虐题了。
答:
两税法前的特点(特点思路展开):1、内容上:征收税目多样化(征收赋税、调发力役…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得出)2、方式上:a所征物品以实物为主,兼有货币。b收税标准多样化(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这句话得)3、领导上(就是具体的针对对象):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控制自耕小农…或按人口,或按户头得出)4、目的上:限制土地兼并,维护封建小农经济(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得出) 后面也是同理上升得出,就不在后面括号写了
两税法后的特点(特点思路展开):1、内容上:税目单一化2、方式上:a货币逐渐成为税收主体。3、领导上:土地资产成为征税对象。4、目的上:不再过度限制土地兼并。5、最上:打破社会阶层的界限,贵族不再拥有特权。
原因:1号内容+具体对象势力 1、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2、经济:a统一货币为税收对象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便于管理使用。b生产力高度发展使得农业产量大大提高 + 两税法的对象:3、对统治者(主体):增加稳定财政收入4、对小农经济:无法遏制土地兼并,在佃农经济关系下,维护小农经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10分)、
答:
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期略有起伏。经济恢复时期最高,八大后时期达最低。
这道原意有前文,所以原因要根据前面所问的趋势来回答,而造成这个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以就需要依据当时具体的大背景史实来回答,所以这题主要是考察史实的影响,总结一下那个时段的大题史实(我不太记得了,所以只能有个大概顺序):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一五计划时期、抗美援朝、三大改造、二五计划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左倾思想、与苏联断交、三年自然灾害、八大后调整巩固、
主要原因:
1、建国初期经济破坏严重,经济恢复需要农业支持,农业税高。
2、抗美援朝后勤消耗大,税高。
3、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经济恢复良好,农业哺育工业负担减轻。
4、三大改造完成,农业发展,税低。
5、二五计划时期和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重合,税高。
6、八大后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以及与苏联断交,三年自然灾害、农民困难使得国家税收降低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首先判断得出这道题属于第四种类型题,而第四种类型题的解法就是……碰到这种题要先讲总点,再说背景,然后是根本原因,根本过程,根本影响,加上启示,这样一道题下来就很完整,改卷老师就找不到扣分的理由,好下面就是答案解析:
认识:
1、总点:这个中国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充分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功绩和切实贯彻民本思想的体现
2、背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经济不断发展给与此举以经济上的支持
3、根本原因: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b国家三农政策的重大作用
4、根本影响:a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型 b有利于提高农民积极性,保护国家粮食安全 c有利于协调城乡二元经济共同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稳固的和谐社会。
5、启示:我们要始终不渝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饭和party的领导
好了,怎么样,这样结合真正的高考卷讲的够清楚了吧。
标准答案:37.
(1)特点: 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 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go-vern-ment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2)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3)取消农业税是party和go-vern-ment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想想算了,我看了看09年全国卷的地理题也挺变态的,我就奇怪还有这么出题的,三道题其实就是一道大题的展开,这是够变态的,估计出卷子的这个老师也要被骂个够呛,这样的出题方式其实不是课改省份的出题方式,大家放心,课改区的题目很正规,自然和社会应该是64开或者55开的。看完这题,怕一些兄台也想问就索性把地理的答题思路也写了一下,这个我就简单些,但根据思路还是可以答完整的,以下是我的思路题目大家区网上找,地理题图片较多,麻烦:
(1)季节变化特点:洪水期出现在北半球夏半年,枯水期出现在冬半年。
原因:水:尼罗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北半球。气:流域内主要补给降水位于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而北半球的雨季出现在夏季,故短期补给大,水量充足;北半球干季降水少,故径流水量少。土:北半球水域流经区地表下渗少。
(2)分两点回答,势力展开:对青尼罗河来说:因为尼罗河包括两分支:由于罗河尼大部分处于北半球,在北半球枯水期时,青尼罗河也处于枯水期。对白尼罗河来说:故补给主力要以流经南半球的白尼罗河为主,北半球枯水期为南半球的雨季,所以白尼罗河的水量多。
(3)水:为周边提供农业灌溉用水。气:由于季节变化大,故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农业生产是按照其季节变化来确定的。洪水期后开始农业生产,枯水期为生长收获季节。土:洪水期河流对两岸的泛滥形成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地:河流定期泛滥有利于造成冲积平原,便于耕作。灾:河流的泛滥的不确定性可能造成下游人民财产损失以及农作物破坏
09全国卷2历史第二题)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 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赢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州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
这道题非常的奇怪,答案势力点都不能根据材料得出,但可以判断得出这道题是24杂交题,所以要根据特点来做评论,这也就要求答两点,一个特点,一个评论。这就要结合所学了,具体的史实我可能不太记得了,因而我就只能大概写一下
文艺复兴的特点:内容上: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方式:恢复对学问的兴趣。性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时间:15世纪。空间:欧洲。背景: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
现。领导:资产阶级。结果: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目的: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局限: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亚洲古学复兴特点:内容:中华古学复兴。方式:挖掘人文特点及地域特色。性质:民族资产阶级的救亡运动。时间:20世纪始。空间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区域。背景:民族危机加深。
领导:民族资产阶级。结果:宣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目的: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局限:未能产生实质性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守旧主义
然后根据特点说一下他的异同点,这个我就不写了,大家直接去特点上找就可以了,找完整合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特点就完成了。然后再进行评价,首先对文艺复兴来说:总点: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达到运动效果。背景和根本原因就是二号内容,影响去特点上面找。
其次对亚洲古学复兴来说:总点: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影响力不够。背景特点上面找,根本原因有两块对时代来讲(民族危机和时代)和对提倡复兴的这个群体来讲(局限性)对他们共同的评价用启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力量以及运动的策略和坚决性对于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亚洲复兴只是学习欧洲的做法,并为有欧洲当时的阶级基础,故其效果影响就存在差异性,不过也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