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得其内,出得其外——中考诗歌阅读考点分析

作者:大丰市第三中学语文组 梅静  时间:2011/6/30 23:20: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663
  一、考查的依据和目的:
  1.评价诗歌的教学是否符合《课标》要求;
  初中阶段:背诵优秀诗文80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考查诗歌教学是否遵循诗歌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考试,评估教师适合教学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考试的导向功能,贯彻上述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考试怎样考,教师就怎样教,正好利用考试的导向功能,引导诗歌学习的基本要求。
  3.培养学生热爱和认同祖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吸收民族优秀文化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考查的要求和内容:
  课标的要求:
  1.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在通读诗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4.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考试内容:
  一、考查诗文的背诵积累与运用
  中考“考试目标”:正确默写必学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精彩语句;正确默写古代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能够结合语境理解和运用名句。
  古诗文默写题是中考语文的传统题型,它一直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中,且占有一定的比例。纵观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
  直接呈现型
  这是一种传统型的默写题。它要求考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其形式为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出下句写上句。例如:(2010年盐城中考题)
  (1)___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2)_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最京》)
  (3)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4)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6)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这类试题的难度较小,只要会背会写即能作答,属记诵考查的最底层次。答题时注意不得多写、少写、错写或颠倒顺序。上面六例答案依次为:例(1):关关雎鸠;例(2):山回路转不见君;例(3):为有源头活水来;例(4):无为在歧路;例(5):芳草萋萋鹦鹉洲;例(6):不畏浮云遮望眼。
  理解赏析型
  这题型一般都给出要求,考生须根据要求作答。考生不仅要熟悉识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课文有较好的感知能力,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回答。例如: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一联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
  (2)《记承天寺夜游》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         ?          。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雨后春草初生视觉效果的诗句是:                 ,               。
  (2010年赤峰市中考题)
  此类题在2010年中考试卷中比较多见,它是对考生平时阅读能力的巧妙检测,因为它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做法,同学们需要熟背课文,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默写出诗句。上面三题答案:例(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例(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例(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类题虽然比直接默写题的难度稍大些,但只要同学们平时注意从内容上去理解,其实也很容易。
  比较探究型
  这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这类默写题的特点是:由一篇古诗(文)联想到别一篇诗文的某一“特定内容”。其难度比前两种要大些,它要求考生既要理解题目中句子的意思,又要理解所填写的句子的意思,还要关于联想。例如:
  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柳絮喻雪,给人春天般的温暖,被誉为千古名句。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派官归京》中的 “          ,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2010年龙岩市中考题)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紧扣这一“特定内容”进行联想。上面的答案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迁移运用型
  这类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注重迁移能力,要求考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题目限定的答案。例如:
  (1)请写出古诗词中抒发老当益壮的豪放情怀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2010年舟山市中考题)
  (2)初中生活快要结束,同学们即将踏上新的人生征程,请你从所积累的古代诗歌中选两句体现积极进取精神的句子送给你的好朋友:
  ,           。 (2010年达州市中考题)
  这类题具有迁移性和综合性,属于归类记忆式背诵默写题,考生应具有较强的联想能力和扎实的语言知识,答题时要根据指定的类别写出若干诗句来。试题新颖灵活,答案丰富多彩,是考查考生创新能力、激励考生展示其语文才华的一种好题型。例(2)表达送别情感的课内外的古诗词有很多。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古诗词鉴赏
  中考“考试目标”: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品述题。
  1、考查诗歌凝练的语言表达
  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讲求语言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情感思想,人人皆有,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写出好诗。唯有诗人能够做到,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凡运用语言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方可为好诗。
  优秀的诗歌语言表现力具有以下特点:
  1. 描摹物态生动传神
  2. 抒情写意畅快淋漓
  3. 论理说道精妙入微
  赏析诗歌语言,最基本品味诗歌语言的生动传神。语言的生动传神有时主要体现为用字用词的功夫。
  例(1)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急看紫巉岩。(2010年丽江市中考题)
  1、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      ”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
  (答案:忽   船行之快)
  例(2):《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010年河南省中考题)
  (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考查诗歌的形象、意象或意境领悟体会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所接触到的诗歌基本是写以写景抒情的为主,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情景关系,是解读和赏析诗歌的基本要求。考查对基本情境关系的理解是中考检测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有了情境的关系,诗歌的思想感情才有了寄托,所谓思想感情“诗意地栖居”,正是此意。情景关系主要有三种:
  (1)借景抒情,这是借助景物描绘而抒发情感、或把情感寄寓景物中的情景关系形态;   
  (2)融情入景,这是把情感融汇进景物的情景关系形态;
  (3)情景并茂,这是情感与景物相互融汇和相互生成的情景关系形态。
  例《塞上听吹曲》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雪”“胡天”“羌笛”“戍楼”勾勒出一幅                  图景。(2010年株洲市中考题)
  2、守关的军士在没有刀光剑影的戍楼间,吹奏着《梅花》乐曲,乐曲如同真的梅花一样。借风飞遍关山。这种意境表达了诗人     
  的愿望。
  (答案:月(雪)夜边塞   向往和平)
  3.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有传意达情的功能,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明确的思想感情。阅读诗歌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思想感情相对集中和单一,但较委婉含蓄。比如写思乡之情,它一定会集中表现思乡的情和景,而不会讲到其他不相干的主题,写其他主题也一样,这一点和散文正好不同。诗歌是主题明确,表达委婉含蓄。
  抒情有三个特点:
  一是直接抒情。以我为中心,表现个人的内在主观情感世界,我们常说诗歌都有自己的抒情主人翁,即有一个直接抒情的主体。
  二是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偏于以话语的声音和画面组织去象征性地表现情感
  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的主基调。能否读懂一首诗,主要看是否领悟了事本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主要指在一定情境中诗人当时的思想和情感状态,也指由诗歌的情景引发的读者的思想和情感状态。这种思想和感情是具体的,而非概念和抽象的。诗歌的思想感情永远是就作品和读者而言,任何强加的思想感情都不是诗歌本身的真实的东西。现在许多学生往往不去认真读诗,而使用现成的某些思想去套诗歌的含义。这可能与一些教学方法的不恰当有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纠正那种离开具体的诗人和诗来谈诗的教学弊端,尽量从诗人和作品本身来学习、领悟、品味诗歌。所谓“诗言志”,其中 “志” 既是诗歌本身的思想感情,也是读者心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抒发的是心灵中最真实的思想情感。即人的本我的情感,而不是非本我的情感。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叶燮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情感来自何处?来自于人自身的感官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联。人的思想和情感外界环境有自然和社会。
  诗歌是情感的语言之花,诗是语言的万花筒。讲诗的情感特点,就在于告诉学生,理解诗歌和写作诗歌的情感是相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情。这是诗歌存在的基础。我们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读诗,去感受和体验诗所传的情感。诗歌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分析和概括得出。
  例:(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2010年连云港市中考题)
  1、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请分别说出以上诗词句中,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李白诗借月亮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李煜词借月表达了离愁。王建诗借月亮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
  4、考查诗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1)修辞方法:常用的比喻、象征,等逐渐形成诗歌的经典意象
  (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以小见大、以动衬静等
  例1:柄柄芰荷枯,叶叶梧桐坠。
  蛩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
  不是路行人,怎谙秋滋味。
  (2)找出诗中运用反衬手法的两句诗:                 ,                  。(2010年泰州市中考题)
  (答案:蛩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例2:《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2010年成都市中考题)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妙处。
  (答案: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给人的欣喜之感。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可直接把诗歌分析得支离破碎,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放手让学生自行品悟:(1)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2)从关键词语、关键诗句上着手(3)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着手(4)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5)从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长期以往,必有所得。
  周国平说过:“诗有三重魅力:感觉的魅力,意象的魅力,语言本身的魅力。三者缺一,你就会觉得这首诗有点遗憾。”诗歌的魅力在于品悟。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对诗歌的感性理解,而不能干枯地用条条框框去套用各种现成的答题技巧。对诗歌的分析,要入得其内,出得其外。让学生走进诗意的精神家园,成为有诗意的人也是当今社会对每个有诗意的语文老师的要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