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安徽语文卷评析

作者:常浩  时间:2011/8/11 17:08:43  来源:常浩 原创  人气:1107
  2011年高考安徽语文卷给我们的印象,可以用这样几个词来形容:平实、浅近、清新。而在其背后透出的是浓浓的文化和时代气息。
  总体上今年与去年相比,难度控制到位,考查目的明确、创新意识明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并对我们的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作为高考的第一门学科,难度降低比较适合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在心理让考生感觉很轻松。
  一、文化气息浓厚,时代特色彰显
  这是安徽试卷鲜明的特色,无论是阅读文本,还是语言运用题目,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特色。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的文本出自著名评论家王富仁之笔,内容论及文学欣赏中的艺术想象,对考生而言不陌生,加之行文流畅,逻辑严密,而且设题规范合理极易考生把握。
  文言文阅读文本选用了清代散文名家全祖望的一篇人物评传,体现为学与为人的结合,考生读这样的人物评传,本身就是在接受一次熏陶。诗歌鉴赏考查的是欧阳修的一首写景诗《琅琊溪》,画面之美与心境愉悦融于一体,让考生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学特征。
  小小说阅读文本出自哥伦比亚文学大师、《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之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主题思想突出。
  试卷围绕情节、人物、语言和主旨四方面命题,考生有法可循,“陌生”中显“亲切”。而环境保护、高温合金材料、自主品牌轿车、药价下降、日本处理福岛核电站危机等,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琅琊溪”“《天仙配》《女驸马》”“安徽新农村建设”“安徽医疗机构改革”等安徽元素的渗透,使试卷安徽特色鲜明。
  二、考查点全面有效,试题讲究开放与限制相结合
  首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考试说明》中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在今年的语文卷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语音考查继2008年之后再次出现,因注重多音字和形近字的考查,难度不大。“耳濡目染”“休戚与共”“运筹帷幄”“蔚然成风”这四个成语很熟悉,语病的辨识与修改难度小,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很基础。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体现出文体性的能力考查。概括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所以试题中多次对概括能力进行了考查。比如对诗歌中的画面概括、对小说中情节脉络的梳理、对一段文字内容的概括(类似拟标题)。此外,仿写能力、表达得体,考查的是语言运用中的书面语与交流用语,很生活化。
  其次是设题讲究,注重试题开放与限制的相结合。在诗歌鉴赏第二题中,给明虚实手法,只要加以赏析即可,一则降低难度,二则对赏析点加以限制。仿写题在仿写内容上不加限制,给考生更大的自由度。表达得体题以李老师的话作为限制,使得问话内容更加明确,考生很难走样,容易得分。小说中探究题限定对情节作用的探究,是一道典型的开放与限制有机结合的好题。
  三、试题稳中有新,亮点突出
  试题的整体构架没有大的变化,注意到了高考命题的沿承性,这样会让考生很眼熟。顺眼则容易顺手,当然更容易顺心。但今年的试题并非因“熟”而“俗”。首先选用材料有品位。清代名家散文、宋代文豪诗歌、外国大家小说使得整份试卷很有分量。其次能力考查多元且有变化。语音和表达得体的考查,就有考点轮换的感觉,命题作文的形式更没有像2007、2008年的命题作文那样“俗气”。诗歌鉴赏没有陷入主旨深刻的怪圈,很清新。外国小说很像传统小说,不艰涩,没有让考生摸不着头脑。名篇名句的默写虽然延续了往常的模式,八选五,但注重对选修内容的考查,体现出考查的全面性。第三是设题不乏智慧。小说阅读的最后两题,很有匠心。论述类文本的第二小题是一个亮点,重在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文章浅层阅读,更注重考生的能力水平考查。作文命题极有张力,既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更易于写作水平高的同学展现才情,也一定程度上拒绝平庸之作、套路作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