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维目标,优化二轮复习

作者:江苏省兴化中学 赵长河  时间:2011/8/30 21:10: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10
  有两轮复习,大概是绝大部分中学高三正常的教学现状。大抵第一轮复习是从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以后直至下学期的四月初,余下的五六十天即为第二轮复习时段了。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对考点逐个过堂,全面复习之后的再复习,它的教学现状如何呢?“考点依次过一遍,只是题量少一半”,“一张试卷讲两课,上课直讲到下课”,这仍然是由来已久,依然如故的二轮复习的教学状态,这样的教和学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如何使二轮复习的效益达到最大化,我们认为以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思想指导复习是科学合理的方法。我们提出的二轮复习的理念是:落实三维目标,高效二轮复习。
  一、知识、能力目标
  1、在考试层级的交融中实现识记性知识的积累、整合
  试卷上呈现的层级和复习迎考时采用的层级不应是对等的。比如试卷上以A级呈现的考试内容,复习迎考时要A级和B级交融,即“识记”级和“理解”级交融。这也是所谓“理解型记忆才是牢靠的记忆”。具体地,“识记”作为最低的能力层级A级,它的范围不应只是字音、字形和名句名篇,它还应包括《考试说明》中安排在“理解”级B级及以上层级的内容:文言文常见实词含义,常见文言句式,古诗词的题材分类、常见表现手法,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词含义,现代文阅读中的常用表现手法等等。因为只有这样,语文课程目标“积累、整合”基础上的“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才有必要的知识准备,考试说明中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才有厚实的能力层级的底座。试想,没有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性识记,古文的翻译题又如何应对;没有现代文阅读中常见“表现手法”的必要识记,面对“表现手法”题时,脑中怎能迅速呈现、选择运用有关表现手法的必要的知识。
  一方面,文言实词的识记,古诗表现手法、意象词含义的识记,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的识记等等是一种理解性识记。一方面,这些知识,要求识记的精确程度也远低于“语音、汉字、名句名篇填空”所要求的精确程度,因此,它又是一种只记其关键词,只记其大概的“大意性识记”。
  笔者在复习古诗词表现手法鉴赏时,就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整合:一种表现手法后面附一两句课本上或常见的诗句作为例证。这就使“古诗表现手法”这个单纯的陈述性知识的识记上升为策略性知识的识记了。如“虚实相生法”(“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如“渲染”法(“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如“借物言志”法(“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如“以景结情法”(“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如“乐景哀情”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如“化动为静”法(“遥看瀑布挂前川”),如“化静为动”法(“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如“衬托”法(“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等等。
  作为一种理解性的识记,作为一种策略性知识,这样的复习既可牢固的识记住必备的应考知识,又同时回归了课本,这在二轮复习中显得尤其重要。
  2、新增知识能力的强化。
  与去年的考试说明比较,新增的知识能力应在二轮复习中得到强化训练,如“探究能力”作为新增的能力层级就应在二轮复习中得到强化,要对其中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包含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使学生心中有数;要对其中的“个性化阅读”的原则进行强化训练,个性化阅读既要有独特的自我性,又要有辩证的合理性。
  江苏2010《考试说明》中新增附加题部分的名篇名著在40分中占15分,二轮复习应在一轮复习通读原著的基础上,精读内容梗概,把握其主题思想、主要情节、主要手法,这些就是要求理解性识记的知识,二轮复习要通过较大强度的训练,整合、清晰这些知识。如对于《红楼梦》《三国演义》的阅读,我们引导学生每个章回自拟标题概括出一两个50字左右的故事。这样的知识整合有高效识记的作用。
  其它局部微调点也应在二轮复习中分外强化,如新增的“反复”修辞格。
  3、重、难点知识的强化
  古文翻译、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试卷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三大类题目,二轮复习时要强化必备知识的理解性识记,如文言基本实词的含义要联系课本例句记,这样的记忆是正确翻译的前提;如古诗词中的意象词含义的理解性识记,这些意象词是古诗词中的“成语”,对这样的成语有效识忆,有助于读懂,鉴赏古诗词。这三大类题目,二轮复习时,还要强化策略性知识的传授,即以阅读中“划”的策略来说,古文阅读时“划”出时地、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古诗词阅读时“划”出诗眼词、情感词,现代文阅读时划出层次转换词(“也”、“还”、“同样”、“一方面”等)、易设题处词(“也”、“将来”、“标志着”、“成为现实”等),类似这样的“划”的策略性知识,二轮复习时应成为重点。
  4、素材知识的掌握
  二轮复习,要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作文素材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整合的素材有三方面:一是课本素材,我们下发了苏教版必修本素材整合160例,又从中精选了其中40例作为素材知识一级识记点;二是经典素材,按高考作文八大母题整合出30例;三是时鲜素材,仍按高考作文八大母题整合出30例。整合的策略是对素材进行压缩和点评。
  5、仿句日日操练,大作诵读卅篇。
  一轮复习已重点按记叙类、议论类复习了相关的考点。二轮复习,我们通常以八大题域为经,以材料类、话题类、命题类三大命题形式为纬,精选各种报刊上的优秀范文30篇,30篇范文既有学生优秀作文,又有作家创作的千字文。让学生在临考前的二轮复习中作为早晚读材料,阅读点评,诵读揣摩。这是临考前以读促写能力的培养,在读中提升学生临考前的语感、篇感。
  这里尤其要突出强调的是临考前的仿句训练。临考前,我们按话题内容(或主题词)精选100条仿句练习,让学生每天高质量地练习两题,仿句既练语言,更练思维,这些仿句题精彩纷呈的答案甚至可以作为诵读的知识材料。因为一道设计精致科学的仿句题,能够体现严密的思维层次,能够展现深刻的思想魅力。按仿句的思维层次进行扩展即可完成一篇思维严密,思想深刻的大作文。我们在临考前的二轮复习中,就要学生从100道仿句题中自主选择四道左右,提炼主题词,自定题目,扩展成大作文。
  二、过程、方法目标
  一轮复习全面铺展过堂,逐点精耕细作,考生有了全面的高考知识能力准备,但这样的知识能力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历时长而有遗漏,感知深而理性浅。二轮复习的最后五六十天就要使这些有所遗漏,复归零散的知识、能力点进行迅速的“积累整合”,使这些处于感知层面的知识能力能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要达到这样的复习效果,就要注重科学合理的过程方法。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点:
  1、复习方法立体化。
  二轮复习切忌就事论事,就题解题,那种做语音题就是语音题,做阅读题就是阅读题的平面化复习方法不能取得二轮复习应有的立体化综合性效果。我们对考点立体化的复习方法常有这样几种形式:
  (1)音义一体化。做拼音题时顺便辩析该词的用法,反过来,做词语运用题时顺便复习该词的重点词读音。(2)现代文阅读材料范文化。文学类作品和论述类作品的阅读材料常常是文质兼美的千字文,它们本身就是学生作文极好的范文,这些文字的立意构思常常超越常见作文训练题的俗套而富于创新之义,我们常常要学生把它们作为早晚诵读材料。(3)阅读题料作文素材化。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甚至语用题的题料都隐含了作文素材信息,我们常常让学生做完了这些题目以后,再从作文素材的角度进行压缩提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