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课堂实录6(4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9/13 11:26:0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74
  • 下载点数: 4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6720字。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一、导入新课,激发文言兴趣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二、初读课文,走近作者作品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大家可以参看书上插图。我感觉到的不仅是高大、庄严,我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子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点评:用做“作家作品读书卡”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资源共享,对于今天的信息时代不失为一种高效之举。对《论语》及孔子的了解也为下面文言文的学习张本。)
  三、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1.师: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注意到了关键字的读音,音咬得很准。
  师:你很会倾听。你刚才说的“关键字”是哪些字?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故读“”;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
  “”。
  师:你怎么知道的?
  《论语》十则教学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张国生
  一. 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师 先提出一个问题: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哪部?
  生 《毛泽东选集》。
  师 《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文革”中印了上亿套,但它的影响才只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
  生 《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
  师 它们影响也确实很大,所以叫“四大名著”嘛。但是,四大名著的影响至今也才有几百年而已,仍然不能与我说的相比
  生 ……
  师 告诉你吧——是《论语》。注意,读“lún”语,不读lùn语。就是这部书——(图片:古代版本的《论语》、 当代各种版本的《论语》)
  生 哇!这么多!
  师 这还不是全部呢!不可能找全啊。你知道《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吗?
  生 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 课本44页,注解①。
  师 你真聪明!你猜着今天学这一课了,是不?不过,这个注解说得不准确——不仅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生 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师 还不行,应说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不能带“之一”,甚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也不带“之一”。因为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
  师 《论语》还有两个“最”:①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②出成语比例最大的书——全文11750字,却出常用成语173条,也有人统计是300多条,平均30多个字出一条。
  生 哇!
  师 下列成语就出自《论语》:温故知新 见义勇为 乐在其中 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 见贤思齐 听其言,观其行 不耻下问 三思而行 文质彬彬 敬而远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  发愤忘食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后生可畏 名正言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言必信,行必果 怨天尤人杀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血气方刚 杀鸡焉用牛刀 道听途说 患得患失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师 《论语》作者是谁呢?
  《论语》十则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首先让我们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前来参加长兴县初中语文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的老师们!(学生掌声热烈)
  师:在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个有奖抢答。在中国历史上,哪怕是现在,可以称得上是“最牛”的课本是什么?为什么?
  生:《论语》,因为它教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还有很多感悟。比如有很多经典,“仁以为己任”,要有“仁爱”精神,要爱别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门人写就的。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没有回答《论语》是孔子写的,而是说是他的弟子和门人写的。的确,我们讲,在中国历史上,哪怕是现在,可以称得上是“最牛”的课本是《论语》。从春秋战国时期诞生,到汉代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地位,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从封建社会到中华民国,乃至现在,我们都能看到它的踪迹。那么,老师这里带来了有各个时期的《论语》课本。(展示各个时期课本)这个是封建社会清代我们湖州雕版印刷的《论语》,那么,这个是中华民国时期的《论语》课本,现在的《论语》,就是同学们手头上的语文书,上面有我们的课文《论语》十则。所以呢,刚刚这一位同学回答对了,我们请他上台来领奖。
  学生自发鼓掌。
  师:奖品是什么呢?奖励他和我们的古人握一个手,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握一个手。这本书呢,周老师秘藏了多年,别人想摸它,都没机会。那么,现在你可以摸摸它,甚至可以闻闻它。闻好之后,能否从中选一则,为我们大家念一下。
  生:子曰:……之子……(学生十分生疏,根本不知怎么念)
  师:好,请回。发现不会念。这本书,不仅是竖排本,繁体字,而且没有标点。不过没关系,我们大家都不是古代的圣人,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所以,还是回归到我们的课文。大家知道,我们今天学的是《论语》五(十)则。大家一起来念课题。
  学生齐念:课题:《论语》五(十)则。
  师:奇怪,十则怎么变成了五则?不需要学这么多。北宋的时候,有个宰相叫做赵普,他说,《论语》啊,只要学半部就可以了。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我们这一课也不需要学这么多,学五则就够了,同样可以管窥《论语》的奥秘。我们先一起来念整篇课文。
  学生齐念:课文:《论语》十则。
  师:好的,在朗诵过程中,大家有没发现哪些字词念得不是很准确。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应该念“智”。
  师:很好,应该念第四声。我们回归课文,《论语》为何是为何是论(lún)语,而不是论(lùn)语。有谁知道。
  学生感觉很难。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