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实词释义题失误原因与对策
作者:上海市吴淞中学 林叶 时间:2011/10/25 8:54:37 来源:zyhgbmonkey 原创 人气:933
1.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年龄大了)
2.曲终收拨当心画(当心:对着/中心)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于是/写、作)
4.璧有瑕,请指示王(请:请让我;指示:指着/给……看)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名→状,像云(回声)一样;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除:授予官职;寻:不久)
二、失误原因分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覆盖面广,赋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
失误原因:1)不辨古今;2)不知通假;3)不明活用;4)不分单双(古汉语两个连用的单音词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混淆,如:地方→土地方圆;欺负→欺诈背弃)
三、实词释义对策
1.关注课内积累(联想推断法)
很多字词,考的都是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活用。
2011 秋冬则劝民山采 (鼓励) 荀子 《劝学》
2010 终身不造其门 (到) 必躬造左公第 《左忠毅公逸事》
素号难治 (一向) 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2009 宽备言其状(详尽)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008 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一起) 飞鸟相与还 《饮酒》
2007 不矜小节 (注重)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陈情表》
过渡:高考文言实词,大多源于教材,但考纲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多达300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义项,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更何况迁移和运用?因此,掌握另外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对我们准确而快捷地解题大有裨益。
2.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占80%以上,会意字(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占12%以上,其形旁的表义功能,为我们破解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帮助。
例1:《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形声字,“策”形旁从“竹”,本义与竹条有关,结合文意可解释为“(竹质)马鞭”。(另:“王”与美玉有关;“贝”与钱财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宀”与房屋有关;“礻”与祭祀有关;“忄”与心理有关;“辶”、“彳”与行为有关……)
例2:《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会意字,上为“锅灶”,下为“火烧柴木”,把两者的意思整合起来,就是“生火做饭”。
练1:“粜”、“籴”是→会意字,“卖出粮食”、“买进粮食”。
练2:《屈原列传》“何故怀瑾握瑜”→“瑾”、“瑜”形旁从“玉”,本义与珠宝玉石有关,结合文意“比喻美好的品格”。
练3:《促织》“抚军亦厚赉(lài)成名”→“赉”形旁从“贝”,与钱财有关,结合文意及词性,应解释为“奖赏”。
3.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讲求结构的对称,对偶、排比、互文的现象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利用这种结构特征很容易由已知推未知,由简、易推繁、难。
例1:《过秦论》“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对偶,由“地”推断其词性为名词,进而结合本义“坚固”,解释为“险要的地势”。
例2:《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偶,“兴”与“亡”意思相反,“逸豫”与“忧劳”亦应相对,根据“忧思辛劳”推出反义即“安逸享乐”)
练1:《屈原列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互文,“忠”、“贤”相应则“用”、“以”相应,解释“(被)任用”。
练2:2007全国卷“畏其敏,而服其工也”→“工”与“敏”评价取向相同,均为正面(原意:文思敏捷、诗作工巧),“服”与“畏”情感取向也应相近,均为褒扬,故“畏”不应该解释为“害怕、担忧”,而应是“敬畏、敬服”。
4.语法推断法
对实词所在的短语、句子作结构分析、成分分析,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等(亦关系到实词活用的相关规律)。
例1:《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名词+名词”的结构模式,但由“封府库”可见动宾关系,故“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登记”。
例2:《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动词”结构模式,“兄”不是后一个动词“事”的施事或受事主语,故活用为状语,解释为“像对待兄长那样”。(方位名词用在动词前,基本作状语;当然也有表连动的特例,如:“相如前进缶”)
练1:《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动词+动词”结构模式,“出”、“入”充当宾语,活用为名词,解释“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练2:《陈涉世家》“将军披坚执锐”→“动词+形容词”结构模式,“坚”、“锐”充当宾语,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5.语境推断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断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
例1:《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与“应”搭配的内容为“节(拍)”,故可解释为随着、和着)
例2:“(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为回答,“诸侯”是宾语,故“应”可解释为“应答”。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谈论)
人语之曰:……(告诉)
为人性僻躭(爱好,沉溺于)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词语)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曲调)
6.成语推断法
现在运用的成语,还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例1:《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招致”
例2:《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突出、超出”
练1:《劝学》“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
练2:《促织》“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齐全)→“摊派”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