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组织过程——参加课堂教学竞赛有感

作者:大漠默默  时间:2012/5/11 17:22:36  来源:大漠默默原创  人气:751
  【内容摘要】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参加工作六年来在一次次赛教中不断成长的过程。面对着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该是如何去选择?矛盾之余,面对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我毅然决定,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这虽然是一次小小的课堂竞赛,却是值得我们作为每一位老师思考的。怎样才能算的上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本文主要从多个角度谈,怎样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有效的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育 教学课堂 课堂组织 爱心
  在那个骄阳似火的七月,我从学校走出又踏进学校。
  怀着一颗对职业的崇敬和荣幸的心情,我走上了三尺讲台,从此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在领导的信任和关怀下,我接了一个毕业班。这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我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我每天抱着教材和教案,在桌子旁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一次写七八页教案,努力钻研着教学内容。备课的艰辛让日子过得很快,春天的盎然和秋天的清爽还没来的及欣赏,我便迎来了自己教育生涯的第六个春天。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11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的更迟些,刺骨的寒风让人难以接受,带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和往年一样,收拾着自己的办公室,整理桌子上曾经用过的教案、资料。回想走过的岁月,不禁心里有些伤感。我重新踏上了属于我的讲台,我人生的讲台,又看到了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又听到了孩子们稚嫩的声音。我笑了。
  开学的第三个周,学校要求进行一次教学竞赛。我也在其中。虽然这仅仅是学校的一次教学比赛,但我却很认真,我想重新找回自我,不断挑战自己!
  在一番强烈的思想斗争下,我决定试讲一次从来在公开课上都没有讲过的体裁——综合训练----成长的烦恼。定下所讲内容后,我开始积极的准备。离讲课还有一周时间,足以让我好好准备。但我却想错了,所讲内容难度远远超出了我想象的范围。失望至极的我,无力的趴到在桌子上。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让孩子把自己的烦恼大胆的谈出来?怎样去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种种问题都摆在我的面前。我的思维一片混乱,丝毫找不到一丁点儿的头绪。我绝望了。难道没有开始,我就这样被击垮了吗?每每回想父母那温和的目光与领导鼓励的话语,我又重新拿起勇气,整理我的思维。
  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在电视中看到主持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节目的场景,我为什么不能将这次课堂设置成一个特定的场景呢?这样既可以营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又能轻松的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何乐而不为呢?茅塞顿开后的我,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每一个环节中。
  整个课堂设计为“心灵之约”课堂。首先让学生以小记者德身份去调查比自己年长的长辈们,看看他们在生活中有怎样的烦恼,并且是怎样去解决的?之后写出自己的采访心得。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孩子们能走进父母、走进他人,体验他人的烦恼,审视评价自我。准备工作做好后,我将课堂设计为四个模块:
  第一模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举杯就相知(了解他人烦恼)—采访成人烦恼,倾听他人愁苦、感受非凡经历。
  第二模块: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敢说真心话(倾诉你自己的烦恼)
  第三模块:心门中断处将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解决烦恼)
  第四模块:以我口述我心,以我笔抒我情(写作训练)
  在整个课堂环节中,我将环节紧紧相扣,逐步引导。孩子们几乎都是各个踊跃的发言。其中就有一位女生谈到自己的身高问题,她说,“我每次站在那些比自己高的同学的面前,就无形的有一种自卑感,这让我很是烦恼。”而在解决烦恼环节中,一个在我看来几乎是在课堂上不爱发言的男同学主动站起来鼓励她说,“浓缩就是精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听他这样一说,大家都笑了,这笑是对他无言的肯定。我深深地感到孩子们那种迫切想帮助他人举动。
  课堂上,我极力的做到,在尊重孩子们对人生成长经历的独特体验的基础之上,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个人世界,调整好心态,并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人生,感受、学习和运用语文,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记得,著名语文教育专吕淑湘先生说“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所以,我也一直在探索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各有所获的学习方式。联系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拓展与教材有关的内容,使教学走近学生,走进他们心里。这种倾心交流不是简单的告诉,而心与心的对话,灵魂的沟通。
  下课了,孩子们好像没有听到铃声一样,还是不断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我知道我成功了,至少孩子们已经把我当成了他们的朋友,他们再也不会把自己关闭起来,他们懂得的交流,懂得了帮助他人,懂得了化解烦恼,化解困难。
  教育事业是用心去浇灌的,虽是一节课,但要真正把它组织的完美无缺,又谈何容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白居易《琵琶行》
  ﹝2﹞李白《望天门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