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看课外

作者:不详  时间:2012/5/26 18:32:35  来源:hanjing220转发  人气:1165
  全国和谐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教授认为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这要从课外的角度来看课堂——高效课堂看课外。
  他认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有两个,一是看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二是看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刻度。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方法。这两个“度”如果没有把握好,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在这里他提到一个关键问题:不能把课堂预习、教材感知、基础题目训练放在课外,然后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交流互动。所谓的“高效课堂”,只不过把课内教学任务前移到课外完成而已。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加重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下边是王敏勤教授就高效教学的问题所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课堂是否高效要看学生的课后负担的多少。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看学生课后负担的多少。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学生课外负担越少,就说明这堂课的效率越高。学生的课外负担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向40分钟要质量,而不是向24小时要质量。如果老师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全部占满,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吃饭就是预习、作业,搞所谓“大循环式”的教学,学生还有什么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哪里还谈得上素质教育?
  二、课堂是否高效要看课堂容量是否适度
  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听课时评价一节数学课就谈到课堂容量的问题,他说一课时“我觉得40分钟的课包容的量还可以大一点,就是说,一堂课只教会学生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显得单薄了一些,还可以再增加一点内容。”现在我们提倡高效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课堂的容量越大效率越高列举现象为中小学语文课:一般的是认识字词和读课文一课时、分析课文一课时、课堂练习一课时,另外还要布置课后作业。老师是否可以尝试一下,一篇课文一课时能不能处理完?如山东省邹平县的语文教学改革,全县所有初中每星期6节语文课,其中2节教读课,就要把课本学完,原来需要2-3课时讲授的一篇课文现在一课时就要处理完,节省出2节课作为阅读课,排入课表,学生到阅览室自由读书,把课外阅读变成了课内阅读。2节写作课,学生搞随笔化作文训练。这样一改革,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语文学习的效果,按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初中三年最低要阅读260万字,而邹平县实行课内阅读以后,学生平均一年的阅读量达150万字,三年450万字,大大超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在改革之前,该县学生一般每两周写一次作文,一学期下来,每生一般写8~10篇作文,写作量在6000字左右。改革实验后,一般每周写一次作文,一学期下来,每生一般写14~16篇作文,再加上兼日一次的日记、读后感等,写作量在7万字左右,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量的3倍多,是以前10个学期的总和。
  三、关于课前预习和学案导学的问题。课前预习是好习惯,如魏书生在寒暑假让学会搞大预习。但如果把预习作业化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课上自学变成了课前预习。如果能够提倡在课堂上自学更好。课前预习是没有指导的自学,课上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的预习。我们更应该提倡学生在课堂上自学,那样效率高。例如做作业,如果在课上做效率就高,课外做效率就低。作业本上的对号和考试卷上的对号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一小时的作业做成三小时,有的学生照着别人抄题。所以作业本上对了不等于考试也对。
  四、关于课堂表演的问题。王敏勤教授认为:有些老师在课前布置大量的预习作业,在这里只所以叫“预习作业”,是因为有些老师已经把预习作业化了,在课外通过预习学生基本上把教材自学完了,而在课堂上让学生变着花样表演,这样也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有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讨论,看起来很热闹,但学生的作业还没做,就让学生课后做作业,这有些本末倒置。应该课堂做作业,课后拓展表演。比如语文,课堂上把基本的知识掌握了,课后学生可以作为兴趣小组,把课本剧好好准备一下,演出。那样是少部分学生的事,不会耽误大家的时间。这就如同一个农民,今天的任务是要锄二亩地,但他又有唱戏的爱好。那么早晨起来他应该是先去唱戏呢还是先去锄地?结果他先去唱戏了,等天黑了一看地还没锄,就摸着黑又去锄地了。这就搞反了。他应该先去锄地,等完成了主要任务再去唱戏,白天有时间就唱,没时间就不唱,晚上唱也可以。
  五、关于课堂达标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提倡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这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公平。在课堂上提倡“堂堂清”是指对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要做到“人人清”。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底线,是完成国家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不管学生水平如何都应该完成,如果完不成就是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质量要求,就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对教师实行问责制。不能因为搞素质教育就不提国家的课程标准和质量要求。
  要做到堂堂清有多种办法。一种是在课堂上老师当堂检查,当堂批改,像洋思中学那样,在下课前理论上讲每个学生都做完了,都做对了,事实上做不到,但范围缩小了,课下老师或同学要帮助这几个学生完成,这就变成了日日清。一种是在课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互查互助。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是互查,然后才是互助。我们通过多年的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效果最好,小组互查,大组复查,教师巡查,一个不能少,这是做到堂堂清的重要保证。
  要做到堂堂清和人人清,最重要的是步步清,如果不能做到步步清,靠下课前的达标测试是清不了的。只要做到了步步清,肯定会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样看起来花费时间,实际上稳扎稳打,效果更好。如语文课的翻译课文,仅仅看作业本,看不出学生是否真会,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合上课本,当堂翻译,独立完成,马上互查,就知道学生是否真会。许多名教师都是课前不预习,课后无作业,当堂任务当堂完成,如孙维刚、何文浩。魏书生也不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
  我们提倡课前不预习、课后无作业,并不是课外时间让学生放任自流不学习,学生毕竟还有升学率的压力。课外可提倡学生自由学习。如有的学生有预习新课的习惯,还可以做一些课前的预习工作;有的学生在自习和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进行自学也是可以的。
  另外关于回归文本的问题。老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在初期阶段要紧扣课本,如果让学生真把课本搞好了,基本知识就比较扎实了。如一个学校考学生书本的例题,结果各班平均不及格。这不是个别现象,现在好多老师是在教教辅而不是教教材。
  五、要看一个学校的经验是否先进有效,关键是看本地的学校学不学。俗话说:日子过得好不好,邻居最知道。如果经验好受益的首先是本地的学校。外地的学校只是从报纸和媒体上看到,而本地的学校朝夕相处,自然知道根底。如果一项实验本地的学校不学习这说明没有推广价值。就像一种植物,在本地的水土最适合,如果本地不种外地种水土更不服。
  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许多青年教师上完了课往往心中无数,总是等专家和领导评价后才知道是否高效。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如何。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目标问题)
  这是一个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一开始就要考虑并告诉学生的问题,也就是明确目标的问题。现在提倡一标多本,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全国各地用的教材不一样,但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准确的把握课程标准。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并不是机械照搬,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通,因为课程标准比较原则,不可能具体到每课时做什么,所以需要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如何落实课标要求。
  另外课程标准是最低标准,是基本的门槛,全国各地同年级的学生都应该达到,但不同的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高于这一标准。老师上课不仅要清楚让学生获得什么,还要明确获得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是与时间挂钩的,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效率是向45分钟或40分钟要效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当堂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24小时要完成的任务。
  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目前有如下几种教学方式:
  1、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
  他从来不布置课外作业,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
  这是水平最高、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如北京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他从来不布置课外作业,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
  2、课前有预习,课后无作业。
  3、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目前的教学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先学后教”和“先教后练”。
  “先学后教”是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就说只要学生自己看书能解决的就要让学生看书,老师不要急于讲,学生不会的可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学生实在不会的老师再点拨,老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从理论上讲,这一个问题全班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急于解答,先让学生说,学生回答错了不要紧,老师可以纠正,但一定要给学生这个机会。
  “先教后练”是一开始老师就讲,讲概念、讲例题,讲完了让学生练习巩固。这种教学方式老师有一个基本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我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起。有的老师讲数学例题,整堂课都不让学生看书,老师在黑板上讲例题,讲完了就出几个题让学生练习,上完了课学生也没有翻开书。
  王教授曾问老师为什么不让学生看书?老师说书上的例题每一步都很清楚,连答案都有,学生看会了就不认真听讲了,有的学生很浮躁,看一遍就不想看了,深入不下去。课堂上不要怕学生看书,不要怕学生浮躁不认真,要跟上检查措施。“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管理做保证就落不到实处。我们衡量一堂课的效率高低,不但要看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还要看学生是怎样掌握的,是老师灌输给他的还是通过他自学掌握的。这有本质的不同。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学生都达到了目标?(达标问题)
  一节课的效率高不高主要看达标率。如果目标合理而适度,学生就要当堂达标并且要人人达标。只有少部分学生达标不能算是好课,对于基础的知识必须人人达标,就是所谓的“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 魏书生说“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如果老师在下课前能自豪的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我班内的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率的课。
  如果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够对以上这四个问题作出明确答复,就知道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评价别人的课。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际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改革一下课堂教学模式就能解决。
  我们课题组几年来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这个课题,所做的工作可以归纳成一二三四五:一个设想,两个支点,三个途径,四个回答,五个环节。
  一个设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相应的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步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实施真正素质教育。
  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甚至考试大纲都不能把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也很有限,就像一个对道路本身就不熟悉的人给别人引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效率很低。
  在教学方法方面,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即使24小时都在工作,也没法顾及到每个学生,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教师如果不能熟练的把握教材体系,就难以有效的引领学生学习。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
  现在提倡“一标多本”,即各门学科全国只有一个课程标准,但教材可以多样。这种教材的多变,也给老师的把握教材带来了难度。对于一级学生来说,用什么教材都无所谓,因为对于他们来讲,不管用什么版本的教材都是新的。而对于教师来讲却大不相同。教师如果不能熟练的把握教材体系,就难以有效的引领学生学习,教学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
  把握教材的基本含义:其实,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如同数学中的点、线、面、体一样,知识的掌握也分为四个层次。有的人只能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但不能把这些知识点连成一条线,这是掌握知识的第一个层次;有的人能够把同类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线,但不能把不同类型的各条线的知识横向并联起来,形成一个面,这是第二次层次;有的人能够把同一年级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面,但不能把不同年级一个学段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的立方体,这是第三个层次。
  高水平的教师要能随心所欲的驾驭教材。只有把整个学段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知识体,这是第四个层次。一个教师如果达到了第四个层次,就会成为一个教学专家,在教学中不管从哪个知识点切入,都能把各种知识连接起来。一些特级教师之所以能随心所欲的驾驭教材,就在于他们达到了第四个层次。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三个途径
  1、通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钻研和把握课标和教材。
  2、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和教改大课堂,探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写“课例分析”,深化对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反思。
  怎样开展“说教材”活动?“说教材”不同于过去的“通教材”,“通教材”仅仅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从头到尾“通”一遍,把不明白的问题和重点、难点搞清楚,一般是教哪册“通”哪册,并没有注意教材的整体性。而“说教材”要求教师要整合教材,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了解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要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三个层面来把握教材。
  首先,教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并写出教材分析。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并写出教材分析。
  写“教材分析”和“说教材”包括哪些内容?1.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
  2.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如何体现课程标准)和体例是什么;
  3.本套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结构起来的(要画出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并加以介绍);
  4.本套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5.本套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三个体系可用一棵知识树表示,也可画三棵树:知识树、能力树、价值树,提倡老师们创新);
  6.初中和高中要分别说明考试大纲的要求;
  7.如果让我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我打算如何处理这套教材。
  要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煮教材”,要与评价考核结合起。写完教材分析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登台演讲,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这项工作可能不是一遍就能完全把握的,要反复讨论,“煮”教材,煮熟煮透,真正理清教材的三大体系并熟能成诵。
  其次,要把握一册教材。一个真正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通读整册课本,对照新课标,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画出整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写出教材分析。按照前边的路子仍然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共同设计出本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教室墙壁。在新学期的开始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第三,要把握一个单元的教材。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只备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而要备一个单元。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各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单元的主题,清楚编者围绕这一主题是如何选材和编排的。要提倡教师单元备课,集体备课,把一个单元的课时和活动整体安排。
  说教材的基本要求。一、要脱稿说。二、课件的制作要以知识树为主或图表为主,而不是以文字为主。三、在内容上要说如下五个方面:1、说课程标准的要求。2.说教材的编写意图。3.说教材内容和结构。4.说中考高考要求。5.说教学建议。四、说教材要从平面走向立体。
  同课异构与教改大课堂。同课异构活动即不同的老师上同一内容的的课,既可以是本校教师的同课异构,又可以是跨学校、跨地区的同课异构。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比较不同的老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与教学方法的优劣。
  写课例分析。“教改大课堂”的另一项成果是写“课例分析”。每次公开课后,上课老师都要对这堂课进行反思,及时写成“课例分析”。课例分析有规范的格式,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后边要附上修改前的教案和专家点评后修改的教案做对比,并附录两棵“树”——“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