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情自悠——我的诵读教学感悟点滴

作者:临沭大兴 郭玉金  时间:2012/7/21 22:41:55  来源:dxgyj原创  人气:541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反复诵读文章,文意会愈加清晰。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古代李白、杜甫、欧阳修、王安石等,现代郭沫若、茅盾等这些大师们无不从熟读记诵启蒙而步入学林。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感染力,也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出色的诵读能够让学生体会平面文字转化成立体声音的画面美、情感美。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陶冶情性,提高审美的素养。
  我在十几年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听、知、析、秀”四步诵读教学法,效果不错,现总结如下,以期对大家起到借鉴作用。
  一、听──听读范文,步入声音世界。
  据专家研究表明,人类大脑接收信息方式中,声音的接收率是文本的10倍以上。因此在学习中要大量运用这种最为便捷的手段,来增强感官对知识的掌握。
  例:《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一副风景画。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奋发向上。在听读中让学生眼前浮现大地回春、鲜花烂漫、勃勃生机的美丽春天画面,仔细感受对春天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的强烈憧憬之情。
  二、知──感知文意,揭开课文“面纱”
  在听读、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背景,了解课文大意。从而更好的进行朗读。如:《海燕》一文,首先要了解这是一篇散文诗,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乌云、闪电、狂风象征(一切反动黑暗的势力)等。只有理解文章,在读到“苍茫的大海上”时才能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那波澜壮阔的力量;读到“乌云”时才会想到反动黑暗的势力对人民的欺压,从而心中产生愤恨之情;读到“高傲的海燕”时才会感受到海燕敢于冲破黑暗,同恶势力抗争的矫健的姿态,从内心产生敬佩。
  三、析──结合场景,辨析朗读技巧。
  朗读课文除了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技巧外,关键要结合蕴含其中作者的情感去读才能准确。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段中“偷偷地”、“钻”写出了作者对春天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赞美,又带对小草可爱的神态喜爱,可读成强调性重音;“嫩嫩的”、“绿绿的”写出小草生长的清新、颜色的可爱,可读成比喻性重音;“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出了人们在春景中尽情欢乐的情景,读时节奏变要欢快;而“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人们被这美好的春景陶醉了,读应放慢节奏。只有准确把握作者内心情感,才能读出文中真谛来。
  四、秀──凸显个性,模仿超级声秀。
  在听、知、析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文意及朗读技巧,接下来让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掌握。
  《变色龙》中可以让学生自选角色:
  学生甲:扮演奥楚蔑洛夫
  学生乙:扮演巡警叶尔德林
  学生丙:扮演赫留金
  学生丁:旁白
  ……
  通过分角色朗读,使学生进入具体场景感受特定环境下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揣摩人物情感,激发内心共鸣,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运用。
  在读中学,于读中悟,定会掀起心中波澜!
  书声琅琅,感情自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