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心灵的珠穆朗玛峰——《登上地球之巅》情感价值观教学点细读
作者:浙江 章国华 时间:2013/2/19 16:49:29 来源:浙江章国华原创 人气:621
文中写到,当眼看就要到达顶峰的时候,队员们一致决定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个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面对大家的决定,刘连满当时会怎么想呢?
我们觉得:如果通过还原刘连满当时真实的心里,进而深入理解刘连满心灵的高度,这样或许会使崇高的人物能更真实地走进学生的心里。
应该说,人性有崇高之处,但人性更有相通之处。在最后的距离中,我们觉得,刘连满是极其渴望登上珠峰的。因为为了这最后的冲刺,他和其他队员一样,付出的代价太多太多了,这是在海拔8100米高度上的冲击,这是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难行军,经历了三次冲击峰顶失败后孤注一掷的冲击。为了登上珠峰,刘连满是可以置生死于度外的。此刻,无论要谁放弃,都显得有些残酷。
所以,极其渴望登峰是真实自然的。最后,刘连满之所以留下来,肯定不是刘连满贪生怕死。因为,当他看到只有最后一点氧气的时候,他把这生命的氧气都给了队友。他之所以要留下来,也许是因为他有崇高的认识:他们团队的登峰代表的是国家而不是个人;也许是因为他有这样的顾虑:如果自己继续攀登,队员们很可能会因担心他的危险和时间而影响整个登山计划。应该说,登峰还是留守,他当时肯定是充满矛盾与斗争的。当然,最后他甘愿做人梯,我们可以赞扬他无悔选择了奉献的高尚,赞扬他在极端矛盾中战胜自我的精神。
此刻,我们每个人也都觉得,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荣誉也是属于刘连满的,刘连满也应该和其他三个队员一样,享受英雄的待遇。可据记者报道,经历九死一生的刘连满回来后,他的待遇与其他三个登上珠峰的人大相径庭。其它三人都在首都北京担任重要官职,衣食无忧。但刘连满呢?当年回来就被分配在哈尔滨电机厂工作做普通工人。没到他退休,自己的三个孩子都已下岗,老伴也没有工作,为了生活,退休后,他不得不去其他厂看门,一个月也就是500多元钱。40年后,也就是到2000年,电视主持人司马南去采访他:刘先生我看您比较激动,您是看了年轻时登山那段经历有些激动,还是40年回味生活,您有特别的感触?现在回头去看过去的往事,您实实在在地给我们讲后悔不后悔?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即使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会为刘连满感到不公、不满。可牺牲之后再牺牲的刘连满却说:“没有什么后悔的。我自己认为我们的任务是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不是哪一个人想在这里头冒个尖,也没有这种想法,这是集体的,不管谁登上去都代表我们国家……
这话听起来多少有些政治色彩。今天很多学生也会认为有些“被高尚”的味道。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刘连满内心力量的强大是真实的。不然登山回来后,他不会在这样不公的待遇中被崇高地生活了40年。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登山失败者,他们也有着极其强大的精神,但最后他们却在回来的路上一个个地死去了。我们认为,与其说他们是死于不能第一个登顶的残酷事实,不如说他们是死于自己无法为战胜失败提供一个强大的心里世界和信念力量。今天,真正值得我们感慨的是,对刘连满来说,登珠峰的九死一生只是登上人生珠峰的一个开始。
在别人认为失败的地方重建一座精神的珠峰,在不公平的英雄待遇中矗立另一座比8848米还高的精神殿堂,这才是可歌可泣的。刘连满心灵的这个高度虽然没有人看见,但这种异常强大的心灵力量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极度缺乏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0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系列惨案。
2010年,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校园砍杀案件竟然发生了五六起。据说,其中有一个凶手对着全班孩子的眼睛、头部一个一个地捅,全部都在颈部以上……孩子们没有眼泪,只有恐惧,无尽的恐惧……
时寒冰在博客《我们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一文中写到,我们这个社会公平正义力量在某些方面的极度苍白,加上金融危机和贫富差距的激化,导致这些社会的悲剧不断出现。
但我们反思的是,即使所有公平正义的制度已经堵死,按照冤有头债有主的逻辑,罪犯也不该把罪恶之刀劈向孩子。这种社会报复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和悲剧是,我们这个社会,个体心灵普遍的极度脆弱,导致行凶者不敢面对真正伤害他的力量,而是选择伤害比他更弱更无辜的人。
不久网上又爆料,江西吉水县有一人在母亲节的前夜一气之下杀死8人,其中包括母亲妻子和女儿,甚至连80老母亲跪求他都未能幸免。之后,富士康85后,90后员工发生了十连跳惨剧。在如此密集的悲剧面前,我们不禁要问:无论社会多么不公,无论遭遇怎样的苦难,到底是什么力量的缺乏,使得这些年轻的生命脆弱到了不会保护自己可以保护的生命了呢?
不可否认,一个走向和谐的社会,甚至生活在任何时代和社会,遇见不公平和不正义的力量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一方面当然要呼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体制和机制,但我们每个人是否还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内心抗压系统,征服积累在人生之路上和矗立在心灵世界中的珠峰呢?在复杂的时代与人生道路上,拥有一个异常强大的心灵,是我们当下多么需要的生命营养啊!
我们觉得:面对今天的学生,面对现在的社会,这篇有些“红色”的文章还是有教学价值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