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课堂实录1
- 资源简介:
约3260个字。
《登上地球之巅》课堂实录
一、教学设计思想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过去迷信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的语文课应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让教材资源得到无限扩大、延伸,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登上地球之巅》记叙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的事,重点突出了教练刘连满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他的献身精神令人感动。备课中,我发现课文虽然结束了,可它后来的故事一样能深深触动人的心灵。不能浪费资源,要让学生完整地感受刘连满这一人物的高贵品质,从他既是英雄又是常人遭遇困顿的一生中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于是,我安排学生作充分的预习并在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特别是刘连满后来情况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完成一次资源的整合。因为这是自读课,篇幅较长,课堂上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刘连满的事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英雄的伟大。接着便由学生讲述课文结束以后刘连满他们的故事并由此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受到人文熏陶。课后资源共享,安排练笔,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预习)、探究(利用网络等搜集资料并处理资料),课堂上与老师互动,平等对话,阅读有独立见解,课后完成练笔,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便是对文本创造性的使用并完成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二、教学的实施
师:同学们,题目的“地球之巅”是指哪里呢?
生:珠穆朗玛峰。
师:对,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1960年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本文生动地记述了登山队员们突击顶峰的过程。同学们,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你们说说这些登山队员是谁?
生:他们是刘连满、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四人。
师:作者重点突出了哪位队员的作用呢?
生:刘连满。
师:文章重点写了教练刘连满的哪些事迹呢?
生1: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三米的地方,队员们无法攀越。刘连满想出办法,甘做“人梯”,其他三名队员踩着他的肩膀爬了上去。这时,刘连满因耗尽体力(在那样的高度进行这样大的动作是很艰难的),过度疲劳而被迫留下来(这时距离顶峰只有140米),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登上了顶峰。
生2:刘连满躺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处于半昏迷状态。他在急需氧气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把最后的氧气留给那三位冲顶的队员。而他选择了死亡的到来。
生3:他怕战友们不知道氧气筒里的氧气,于是挣扎着写下了一封短信。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大家预习得很充分。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刚才大家所提到的内容。仔细体会队员们团结协作的精神特别是刘连满那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学生反复诵读第6 —16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后有什么要谈的吗?哪些语句最令我们感动?
生:第七自然段“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这些语言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