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高处何所有”新材料作文审题——苏教版必修五一则材料之思考

作者:tangchunnai  时间:2013/3/28 20:13: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82
  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然后围绕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酋长病危,找来村中三个年轻人,要他们尽可能爬到神山最高处,回来报告见闻,以便确定接班人。
  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光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老酋长笑了:“孩子,你说的地方不是山顶,而是山麓。你回去吧!”
  一周后,第二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神情疲倦,满脸风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看到秃鹰盘旋。”“孩子,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
  一个月过去,当大家开始为第三位年轻人担心时,他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你一无所见吗?”“是的,一无所见。能看到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年轻人,祝贺你!” 
  归纳要点:
  第一个——三天——笑生双靥,衣履光鲜 ——看到了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 ——山麓
  第二个——一周——神情疲倦,满脸风霜 ——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看到秃鹰盘旋 ——山腰
  第三个——一月——一步一蹭,衣不蔽体 ——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和自己—————山顶
  这里存在两个最为主要的难点:
  第一:为什么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是山麓,高大肃穆的松树林,看到秃鹰盘旋则是象征山腰;高风悲旋,蓝天四垂和只能看见自己才是山顶?
  第二:如果说四个人所处的位置是结果,那么导致四个人结果不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把握任何一个都可以立意,但是我们需要把握整体。
  这个材料里第三个人肯定是侧重点,前面两个无非就是对比和陪衬而已。
  从山麓山腰和山顶的区别寻找突破——从描述可以看出:环境越来越恶劣,所见越来越稀少;随着高度的增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越多。注意,所见虽然越来越稀少,但是所见却越来越广阔,越来越壮观宏伟和宽阔。
  这时候核心就快出来了。
  我们再关注一个关键点:只剩下清炯的眼神——清炯。虽然衣不蔽体,但是却更加智慧了!
  试着理解第一个问题:把山比喻成某个领域的话,那么对其相关知识略知一二的状况,就好比山脚下那淙淙流泉,渺小而又乏味,甚至你会觉得你高于泉水,与鸟鸣也不过几尺距离,你是踏水而过;而略有所为,又好比参天古树,秃鹰盘旋,你已经看到了它的精深,也看到了远比你高的古树,但是还是自我地认为可以看到这一领域的尽头——树木和苍鹰;而真正有所成的人,只会看到渺小的自我,不值一提的自我,和这广阔无边的天空、宇宙和大地。
  我想,真正的成功,是需要历尽艰难险阻才能实现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所以衣衫不整才是成就的前提;而任何一个到达顶峰的人,任何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反而会谦虚谨慎,恰恰会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或者,才会真正明白自己有多么不值一提。
  联系《秋水》: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以为自己已经到达了天下之美的顶峰。这种主观片面的认识其实是河伯的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是可悲的。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不断地学习,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人贵有自知之明,绝对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满招损,谦受益。“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的任何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
  立意:立足于求学、做人等的正确认识自我不足渺小;所有成就者谦虚谨慎;可写,也可反过来否定相反的做法,但是注意,最后还是得回到正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