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解题立意的门径
作者:佚名 时间:2013/3/7 11:19: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95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简单说就三点: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较为新颖未熟滥;③自己有话可说。实际操作还是没有一定之规。回到材料作文的正确阅读思考过程去琢磨一下,还是要经过一定思维训练,才能确保审题不会偏出,并且找到最佳切入角度。
这里摘引一些现成的解题立意指导供参考:
议论型材料作文的解题和立意,必须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多角度挖掘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千万不能理解到一点意义就据以立论。
材料往往有多义性,它总在说明一个主要意思的同时,附带着好几个层次不同或角度不同,但与其或多或少有点关系的意义。比如材料一:
鲁有执长竿而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这则材料至少蕴含着四个意义:1、自诩见多识广的经验主义要不得;2、轻信盲从可悲;3、要善于思考,多角度思考;4、探索真理需要持之以恒,积极进取。这是我们从老父的言和执竿者的行等角度观察思考而得的。
所以,阅读材料,进行解题和立意时要广开言路,要尽可能罗列出材料所含有的全部意义。思路越开阔,分析的角度越多侧面,立意的余地就越大,立意的准确性就越高,要使立意深刻和新颖,也就有了基本保证。
又如材料二:乌鸦兄弟俩同住一个窝,有一天,窝破了个洞。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结果谁也没去修。后来洞越来越大了。到了严寒的冬天,乌鸦兄弟俩都蜷缩在破窝里哆嗦。大乌鸦想:老二一定耐不住,它会去修的。小乌鸦也这么想。结果,窝被吹到地上,两只乌鸦都冻僵了。
这则材料的意义也不只一个。如果我们抓住其中一个意义就以为理解了,就以为可以据此立意了,那就很盲目。这则材料有这样几个意义:1、小洞不补大洞吃亏;2、懒惰没有好结果;3、不能存有侥幸心理;4、人需要协作精神;5、自强自立才能创造幸福生活。但第1项意义偏题,全文主旨不是告诉我们要从小洞补起。第2项意义,主旨接近了,但欠深入,只停留在表象上。第三项意义,与第2项意义差不多处于同一层面,没有深度。只有第四、五项意义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本质特征。我们只有打开思路,一一列出材料含有的意义,才能进行浅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甄别以及新异意义和陈旧意义的筛选。
在正确理解各种含义后要明辨关系、紧抓要点,作为提炼论点、明确中心的出发点。一是:明辨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考虑社会需要。二是:明辨材料要素的主次关系,扣住重点,剔除枝蔓,以相对集中思维,避免头绪混乱,干扰立意。
解题和立意,必须注意深入开掘,撇弃浅层意义,探讨深层意义,选取精粹,奠定立意准确、深刻、新颖的基础。
解题和立意,还要注意便于由点及面,联系社会现实,体现典型性,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二、立意思考的基本方法
1. 横向立意法:象我在《作文审题练习一》出过一道“老鹰和乌鸦”的材料,就可以从乌鸦、牧羊人、孩子三个对象来分析:
材料写乌鸦的内容:乌鸦学老鹰抓小羊→羡慕→被牧羊人抓住。可以得出的立意:知人难,知己更难。材料写牧羊人的内容: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可以得出的立意:要确定好人生的位置 人贵有自知之明。材料写孩子的内容:它也很可爱啊!可以得出的立意:要大胆地尝试,勇敢地追求。
由此可以派生出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二法.
材料本身的纵向思维一般是分析过程中包含的立意思考因素。如起因:乌鸦看见老鹰俯冲猎物的本领十分羡慕。立意:见贤思齐不错,不从自身现实出发就会引发悲剧。经过: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立意:一味盲目模仿没有出路,结合自身条件来借鉴学习才会有突破。
结果:被擒被讥笑,不过孩子也肯定了它的学习进取精神。立意:正向的是真正好的学习态度应该注重实际,领会精神实质。结合自身条件来借鉴,力求有所突破创新。逆向思维就是受孩子的启发来反面立论:学习必定始于幼稚模仿,必定要经历挫折失败才会增长智慧。不怕挫折,勇于学习的精神是未来成功之母。
2. 由果析因法
还用以上这则材料,中心事件是乌鸦学老鹰抓小羊;结果:失败,被牧羊人抓住;
原因:机械地模仿、照搬,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根据失败的原因教训来立意:正确认识自己。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考虑自身的条件,确定好人生的位置。
由此可以派生出依据现状预测今后发展趋势的演绎研判法,以及不良现象最后可能导致恶果的归谬法。比如现行教育方式以应试为中心,和我们国家发展缺少科技和文化的原创力就有因果的联系。这里不再赘述展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