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语文高考试题分析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与近三年的新课标卷相比,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但总体上说体现了高考命题的稳定性,体现了语文高考稳中求变的原则。试题平稳,体现课改理念。试题依据《考纲》命题,对必考部分的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大块内容和选考部分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进行了考查,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层级与考试大纲的要求一致。试卷结构、板块设置、题型分布、考点安排、赋分情况与往年课标卷基本一致,体现了新课标卷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2013年语文高考难易度体现了高考选拔人才的原则,按照易、中、难3︰5︰2的比例。
详见下表:
题型
难易度
|
现代文
阅读 |
现代文阅读 |
文言文
阅读 |
诗歌
鉴赏 |
名句
默写 |
语言文字运用 |
作文 |
易 |
1.2.形象、原文表述 |
|
4.实词
|
|
10.名篇名句(2)
|
13.成语 |
审题
|
中 |
3.理解分析
11.12.(4)探究主观分析题 |
11.12.分别是五选2.
11.12.(2)(3)分析题 |
5.筛选信息
6.分析7(2)翻译 |
9.思想感情
|
10.名篇名句(3) |
14.病句
16.连贯
17.图文转换。 |
18.作文
选好角度 |
难 |
|
|
7.(1)语句翻译 |
8.表现手法 |
|
语句排序 |
立意
|
通过上表分析,新课标的试卷题型比较稳定,略有改变,试题难易度也如实地体现了出题者的意图,也有效地给老师指导下一年的高考指明了方向。按照难易度进行训练,有的放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优生不丢分,中等生不失分,学困生能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紧扣文化内涵,考查学生高度概括能力
第Ⅰ卷中的第一大题—现代文小阅读部分承载了比较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凤鸟”、“凤鸟的图腾意义”等都具有了浓郁的文化色彩,社科类文章答题技巧就在于抓住主要问题,回到文中找寻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传记类涛声依旧。
本次试卷中,命题人依然青睐“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这篇文言文选段出自“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李揆传》。据考生讲,文言文阅读选取了《旧唐书•李揆传》,还是考查的人物传记,考查点从考生的描述中看,没有太大变化,说明文言文考查试题趋向平稳,考生反映得分较容易。也有的考生反映有的题很难。通过我们做题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比如第四小题考查实词这道题,C选项的“昧”不在120个实词范围之内,而且我们也查了相关资料,昧还有“违背”的解释。既然考纲要求学生掌握120个实词,这120个实词也是教材和考纲范围之内的,但是昧却不是这样的,由此提醒我们,这样的考题方式就要求我们,平时在语文学习时要重视对教材的把握,做到立足于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120个实词以外的也要了解。无疑,这道题大多数考试即使答对了也有蒙的成分,或者采取排除法来做,而不是他真正知道“昧”有“违背”的意思。
三、诗歌鉴赏:理解情感,把握手法
古代诗歌阅读选取了宋代朱熹的诗《次韵雪后书事》,内容好懂,情感也易把握。据考生描述,考查的鉴赏角度为分析诗人心情和艺术手法,符合《考纲》要求,也很常见。
四、名篇名句默写:涉及面广,初中高中篇目兼顾
考题均是篇幅较长的古诗文,没有律诗和绝句。今年所考的《三峡》、(初中篇目)《劝学》、《琵琶行》(高中篇目)均在考纲所给定的参考篇目范围内,兼顾“诸子”、“诗歌”、“散文”等体裁内容,考生如果复习全面,此题得满分比较容易。
五、“图文转换题型”现身,仿写题“消失”,语言综合能力运用题出现变化。
从最初的新课标宁夏海南卷到全国新课标卷一直都考查的仿写题今年终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缺句填充与图(标)文转换这两道“新”题型。但这两种题型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都曾经考查过,考生只要认真审题,仔细思考,仍能从题干中找出必须的答题要点,从而顺利得分。语言文字应用部分在考点的选取上突出语文实践运用能力,有成语使用、病句辨析、句子的连贯排序及语言理解表达,相对比较平实。成语考查的“分庭抗礼”、“侧目而视”、“栉风沐雨”、“风姿绰约”等比较常见,难度不大。
六、作文:关注生活,体悟人情
新课标着力倡导“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理念,这一理念在今年的作文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关注现实,洋溢时代气息。试题体现了对现实的高度关注,语言材料紧扣时代的脉搏,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作文试题紧扣社会现实,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特点,所给材料从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入手,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作文的要求仍然是“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从文体的角度来分析,考生如写记叙文,不得平铺直叙,不得写流水账,要从小处入手,写出波澜,夹叙夹议,以小见大,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写议论文,要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不要就事论事,而要结合材料中“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等关键句立意,或表现同学关系的重要性,或就怎样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发表见解等等,从而使文章的立意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该作文题引导学生由社会现象反思自我,在导向上,强调美好的同学关系,强调友好的人际关系,强调和谐的社会关系。不管写什么文体,都要注意立意的积极健康,肯定和谐的同学关系的正面作用,肯定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正能量”。
材料分析: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是“现象表述材料”与“数据性材料”的组合材料。材料围绕同学之间关系展开,给出了某机构对“同学关系”的调查结果,简要分析了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和增进同学友谊、营造和谐氛围的办法。针对学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引导学生正面认识人与人交往中的“尊重”、“理解”、“包容”的重要。从这个材料的立意来看,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精神情感的呼唤。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引导,鼓励孩子们充满爱心的与人交融。这一材料,贴近生活,关注情感,叩问心灵。
写法分析:审题立意难度不大,基本上不会有跑题的可能。从构思写作的具体内容来看,可以点评有关同学关系的具体社会现象,可以挖掘各种现象体现的内在本质,可以分析同学关系恶劣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总之,对于这样地材料,学生要抒真情,要写实感。学生们可以不用振聋发聩的名家名言去解读,也可以不用如雷贯耳的名人名事去阐述,这里不需要慷慨激昂,不需要轰轰烈烈;只要你写出生活里真实动人的一点一滴,一景一幕,这样就会动人。如果能对部分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进行深入一点的分析,文章就深刻了一度;如果能对增进同学友谊、营造和谐氛围的办法进一步形象的阐述,而非空洞地分析,那么文章就又深了一层。如果能由学生之间的理解、包容,适当地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包容。那么文章就更宽了一些。
看2013年高考,展望2014年,我们今后要做的是:
第一:吃透考纲,渗透新课标理念,深入挖掘教材,切合考点,把考点和知识点紧密结合,时刻遵循高考规律有效地指导学生应考复习。
第二: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分层次教学,梯度培养,让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收获。
第三:老师时时刻刻谨记,当好学生的应考教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第四: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优生拔高,中等生培优,学困生学有所得。抓好课余时间的辅导,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第五:积极关注时政,及时捕捉信息,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013年6月20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