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阅读,把握主旨
作者:襄阳一中 郑 成 时间:2014/3/14 20:41: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55
当今,各级各类考试的语文试卷上,大都有古典诗词鉴赏这个题型,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我们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陶冶我们的性灵,丰富我们的生活,以帮助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然而,因为诗词大都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代梅尧臣言);时代生活各异,作家风格不同,艺术流派复杂;再加之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古今表达的巨大差异,因而,就为我们当今的芸芸众生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困难面前,少数人迎难而上、追本溯源,多数人或牵强附会、或畏葸不前、或干脆放弃,这样,就根本达不到鉴赏的最终目的。
诗词鉴赏,就是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文,将就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前提,即阅读理解,进行分析解说,以便在此基础上把握诗词主旨,从而帮助考生顺利地解答与主旨有关联的各种类型的鉴赏试题。
全面阅读理解,应包括对诗词标题、诗词内容、有关注解、试题信息等方面的全面阅读与理解。
一,阅读标题
诗词的标题,就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能够透过这个“眼睛”(“窗户”)去分析理解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把握古典诗词的主旨(“心灵”)。
古典诗词的标题,一般包含下列几种信息:
1,揭示诗词的主要内容。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汉江临泛》,李白的《静夜思》,宋祁的《玉楼春.春景》等等;
2,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例如,王勃的《送杜少俯之任蜀川》,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杜牧的《登九峰楼寄张祜》,张元干的《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等等;
3,指出吟咏的主要对象。例如,陈子昂的《燕昭王》,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蜀相》元稹的《菊花》,李商隐的《蝉》、《柳》、《细雨》、《楚宫》,苏轼的《水调歌头.快哉亭作》,李清照的《添字采桑子.芭蕉》等等;
4,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例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王维的《相思》,李白的《哭晁卿衡》,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杜牧的《叹花》,陆龟蒙的《别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等等。
当然,诗词的标题还含有别的信息,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只要我们抓住其设题的主要信息点,善于分析理解作者所吟咏的典型的人、事、物、时、地,对于从标题大致理解诗词主旨来说,应该不会出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局面。
二,阅读内容
阅读古典诗词的内容,大体上可以从构思脉络、描述对象、思想情感等三方面着眼。
1,古典诗词构思脉络,就是作者在有了一定的生活素材,激发了某种思想情感时,对作品的行文思路、情节安排等所进行的运筹。这方面基本上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景(事)--情(思)。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
例如,王维的《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作者在首联的“起”,是泛舟汉江之上,纵目远望之景:雄浑浩淼的汉江与湖南涌来的三湘之水及荆门汇合的长江九派支流相接相通;颔联“承”雄浑浩淼,用“天地外”和两岸“山色有无”来写汉江的流长渺远、浩瀚空阔;颈联,由“承”的汉江的流长空阔“转”而写眼前之景,也即由自然景观“转”到人文景观“郡邑”(古襄阳城),但是,这里作者并没有脱离上文对汉江雄浑浩淼的描述,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浮”和“动”渲染汉江的磅礴水势,从而逼出尾联的“合”句来;这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然是“襄阳好风日”,而在这“好风日”的地方,是谁在好好享受这里的一切呢?是作者的像山简一样沉醉其中的朋友!言外之意,作者热爱这里的山水风光,要与他的朋友共谋一醉。这,就是“合”,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其他的如杜甫的《望岳》,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等等,无不遵循在描写叙事的基础上表情达意这一规律。
2、古典诗词的描述对象,就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附着点。这个附着点,可以分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