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北大演讲”及“中国学生的思考”
作者:流浪客 改编 时间:2014/3/24 14:40:1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75
对世界而言,你们所有人都是最好的美国面孔,和最好的中国面孔。每一天,你们都在向世界展示你们国家的能量、创造力、乐观,以及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念。每一天,你们都在提醒我们,通过跨越国界,学会在彼此身上看到我们自己,和用共同的决心应对我们共同的挑战。
所以,我希望你们都会不断寻求这样的经历。我希望你们能继续受益于彼此,互相学习,同时建立起友谊的纽带,而这些纽带能在未来数十年丰富你们的生活,也丰富我们的世界。
你们大家都有这么多可以给予世界,我热切期待着你们未来的成就。
非常感谢,“xie-xie”。
二、来自米歇尔演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思考
首先,米歇尔开篇就点出了本次演讲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告诉广大学生们,他们是全世界公民交流和文化科技传播的最主要力量。
因为像每个人都知道的那样,如今的科技水平迅速发展,信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可以使得每个人都拥有依法获取信息和发表言论的权力。这样看来,信息的交流产生的社会影响甚至可能远远大于政府的调控和决策。作为总统夫人,米歇尔自然对此事更加了解,因此她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次演讲交流做好美国和中国社会力量的交流,从另一方面上处理外交关系。
古人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当视角放到国家和国家间的时候,利益变成了唯一衡量外交关系的因素。但是,如果把镜头缩小到国家中的每一个地区政府、每一个团体,每一个社会成员身上时,性质就发生了大大的改变。再绝情的人也不会仅仅出于利益而不顾感情。因此,两国社会力量之间交流的纽带就大大增多,可以是经济利益,可以是科技组织,可以是思想交流,可以是宗教信仰,可以是亲情交流,等等。
当今迅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一国的国民都不能固步自封,只学习自己的问话和技术,交流是必然存在的。这便回到了米歇尔所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上,国际民间交流甚至会为每个国民带来比原本更大化的成果。这种作用是双方的,是必然存在的,是互利共赢的。因此无论哪一方只要在政府没有苦大仇深坚决反对的情况下都是会支持这种交流的。起码米歇尔正在做的就是促进这种交流。
不过正如所提到的,这种交流必然会存在许多障碍来阻碍,包括政府之间势不两立的抗争,文化思想和本身的利益。
可以回想当年二战结束后美苏两极分化形成的冷战。为了压制对方,双方无不在国内大肆宣传对方的愚蠢、残暴、贪婪和无知,好通过这种方式让公民相信自己的政府对抗对方是维护正义之举,每个公民都应相应号召,尽到自己的义务,尽力抵制对方,隔绝和他们的交流。这种方针不知在美苏两国内部效果如何,我所自知的是中国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抵制方针。诚然,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期间对我们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和惨痛的损失,他们用的手段也非常不人道,但政府如果一味地强调他们残暴的行为,把他们所有的人格都抹黑,让我们永远都不去相信那些“凶恶、贪婪、野心勃勃、无知自大”的日本人,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合理的表现呢?
其实纵观历史,我们只能说在那个时期日本天皇的专制统治上出现了思想上的偏离,让他们出现了指导错误。他们的国民对领导者誓死效忠,才会做出那样惨绝人寰的恶行。其实这样的错误在各国的各阶段历史上都屡次出现,我们只能说这是一次又一次惨烈而失败的尝试,因此在美国宣扬霸权主义的时候,我们才和他们坚决势不两立,给双方国民都造成了不好的印象。
政府与政府之间和人民与人民之间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同,人民既不能一味的脱离政府自由行是,也不能完全被政府可能是错误的政策压迫。政府既不应该故意渲染事实,也不应该可以漂白错误。因为这不但会引导那些不知道内幕的人民走向错误的轨道,还会让那些曾做出恶行,现在幡然醒悟的人永远失去忏悔的机会。
但个人的想法有时也能突破政府的阻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人,把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顾国家利益的都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卖国贼。就例如中国之前贩卖稀土资源一事,被狠狠地批判,批人民的无知、愚昧和目光短浅。但如果综合性的考虑,如果自己的祖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广泛利用稀土,而外国人愿意出较高的价钱买走自家门前的土壤,谁会不去做呢?当今我国河西发展到了这个程度,即使不大力派人保护,偷挖稀土出卖的人也一定会减少不少。
商人重大多数也不是一心想着钱的。他们的心中有国家,就不会随意出卖。然而如果从全世界的角度上考虑,把那么丰富的资源放在一个当时还是贫穷落后的国家等待它发展起来再利用,倒不如把它们运到一个发达国家里早早利用。不过这种层面是比国家利益更提高了一个层面的角度。针对个人来讲,如果现在一个外国人来到这里,要求用50美金一公斤的价格收购空气,大多数人大概也会考虑。总说人民是愚昧无知的,盲目的,但这种交流又能怪谁呢?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中讲述的利利普特国和不来福斯古国宁愿使用截然不同的语言,但他们中间所有的渔民商人都会说两种语言,丝毫不受文化格局的影响。
其实,只要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隔膜的打破便成了必然现象,因为每个人都能轻松获得更加客观公正,没有被政府处理过的信息,让自己拥有自己自由的想法,多国际形势拥有更客观公正的态度。这对政府的处理方向也许有一定的不合,但对于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米歇尔也承认,中美双方在超政府的交流上已经对双方乃至世界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不论政府意见如何,全球已经在基层部分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网络,密切而不可分割,就像一座地下蚁城,管道线路交错相同,却又有条不紊。这已成了总体化的趋势,不论双方的哪一方企图否认,都是不可能的。
米歇尔赞同这种观点,并希望能把这种观点传播的更远更好,因为无论她承不承认,形势已经摆在了那里。她和总统先生做出决策,接受意见,促进美国交流生赴往中国,也开放政策,让更多的中国学生享受到美国学习的权利。很多人都在害怕这样的文化大交流会冲淡我们的传统文化,但其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一头同时抓牢。自己的文化,学会了就不会忘记。也许我们新出台的政策应该再增加出国留学的通道,但也要要求他们的中国文化过关,还要能够增加国民的知识,才能减少他们盲目追求外国教育和生活环境的潮流,这样才能在不丧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双方交流。这样才是一种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外交方式。
这是一种跨越过节的交流,因为每个人都是每个人,他们身上有远远超越利益的纽带。我想米歇尔也是希望让广大社会阶层,尤其是学生们,能适当的拥有更加进步和自由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立足,才能更好地为世界(不单指某个国家)做出更出色的贡献。
这就是我对米歇尔演讲的思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