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组副组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谈高考作文

作者:佚名  时间:2015/5/28 16:24:2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98
  应试作文也不能没有底线
  李:有老师说,自己一直努力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优势与高考作文应试要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即便是“戴着镣铐跳舞也能跳出自己的姿态”。看来,在老师心目中,“应试要求”与“好文章的要求”是不太一样的。其实您在前面也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了。能否请您再谈谈语文老师该怎样正确认识作文教学与应试作文的关系?
  漆:古今中外,应试文章与平素写作的确多少有些不同。应试文章难出精品。我们读到的古代名作均不出自策论与八股文,即便历代状元的殿试策,也很少有名篇流传于世,我们知道文天祥是状元,考官王应麟称他的御试策“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这篇策论今天还可以读到,但一定不如他的千古名篇《过零丁洋》和《正气歌》。即便是韩、柳文章,李、杜诗歌,也都是经过千锤百炼不断修改而成的。唐代诗人李贺,读书苦吟,身形俱损,他母亲心疼地发怒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又贾岛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都充分说明了一篇好作品的不易得。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不能指望高考作文能开风气之先,引领时代,超迈前贤,但高考作文必须反映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是当代社会现实的具体反映,是当代中学生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这恐怕是我们对高考作文要求的底线。如今高考作文写成这样,失去了底线,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所以要纠正“高考体”的不良文风,也是一项综合治理的社会系统工程,诚非易事。但我们要有信心和决心来扭转这种风气,若任其泛滥,那才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彻底失败!
  李:您认为高考作文已经失去了底线?
  漆:2012年北京市语文高考没有一篇满分作文,我当时说“高考体”已经跌入谷底,也就是已经没了底线。我在中学调研以及其他面试或聊天时,几乎都要问到高三学生这样的问题:你如何看高考作文?你喜不喜欢自己写的“高考体”作文?你愿不愿意看第二遍自己的作文?学生们听后都是或苦或乐地摇头笑笑,然后说高考作文就是按老师的要求编写,是一种怪异生厌的文体,他们一点儿也不喜欢这样的作文,自己也羞于看第二遍。我说你们不愿意再看一遍,而我们每年要连续十天看数万篇这样的作文。
  实际上老师们也不愿意这样教,孩子们也并不愿意这样写,但因为高考作文和阅卷员被妖魔化,所以考生宁愿违心地写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话,也不愿意流露真情,他们认为这样是守住40分的作文保险分,也就是他们能承受的作文分数底线,但高考作文却从形式至内容,失去了底线,跌入了深渊。如果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真不知将来会“伊于胡底”!
  过分强调写作技巧会扼杀创造力
  李:您一直在强调,在考场上书写真实、写出水平与得高分并不矛盾。是不是可以通过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来引导高考作文的风气?
  漆:我们目前正在做这样的尝试,深入中学进行调研,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尤其是对于阅卷工作的意见,并且宣传与解释我们的理念,鼓励考生敢写敢发挥,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说实话,讲自己真正的感悟与生活,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用真诚、真心、真情和朴素雅洁的语言,来描写身边的人和事,就是好作文。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从2013年北京市的高考作文答卷来看,假大空现象有所收敛,模式化、套路化作文明显减少,改变“高考体”文风的实践初见效果,也增强了我们继续努力的决心和勇气。
  李:从考场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看,您感到作文教学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漆:我们曾做过调查问题,问孩子们完整读过几部长篇小说,一半以上同学连一部都没有读完,除了背诵高考规定的不足50篇古诗文外(其中部分还是选段),他们只记得零星的“名人名言”与“绝妙好词”,这样的答案让我们感到震惊。新课标提出的“读整本书的要求”,基本上形同虚设。孩子们忙于做各种各样的练习题,根本无暇读完读熟一部书。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他们的知识面似乎很宽,但却浮浅无根,华而不实,只知其表,不知其里。
  从教学的角度讲,我们认为模仿是必需的,但模仿是在对某些名篇名作或某个作家文章风格非常了解与熟悉的情况下,进而掌握其写作手法,在模仿的基础上超越,写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这是少量阅读所无法解决的。欧阳修、司马光等名家,仿《左传》的叙事手法;归有光的文风,则受《史记》影响很大。他们都是在反复熟读、咀嚼、体验的基础上,经过模仿再发展成自家的文风与格调。因此,我们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能读些古今中外的基本经典,哪怕踏踏实实地读一两部长篇小说也好。如果只讲写作技巧,将作文课的教学甚至作文提纲的构思,设计成一幅树状图,错综复杂,玄怪莫测,恐怕学生对写作只有反感,他们的创造力也会一点点被扼杀。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过于替孩子考虑,例如老师给学生准备各种励志故事与热闹话题作为作文素材,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70年代我们写作文时,也有假大空的现象,比如写如何斗私批修,如何向贫下中农学习等等,但至少作文素材要自己寻觅自己想象自己虚构;而现在作文素材都是老师提供,社会高考辅导班更是将各种材料分类发给考生,这更是假中套假,毫无益处。
  李:考生该怎么正确积极地对待高考作文?应有怎样的写作态度?
  漆:综合来说,有几个关键点:一是无论写什么题目与内容,都要说实话、说真心话、说自己想说的话,杜绝虚假;二是要有感而发,写真实的事情,写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不是杜撰遥远古老的“故事”;三是一定要切题,不能离题万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四是尽可能地写自己的日常见闻与身边的故事,而不是默写宿构的成文,或者改头换面来迎合题目;五是作文写作讲究“法”但欲速则不达。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多年积累的真实反映,不是玩技巧能解决的。六是词藻不一定非要华美(当然我们也不反对华美),不一定非要排比句,不一定非要讲“高深”的大道理,非要“升华”到一定的高度。《诗经》《尚书》以来的好作品,都是当时的常言俗语,人人能懂,汉魏六朝人喜为赋体,堆砌词藻,炫奇弄典,可是今天有几个人能背诵司马相如、扬雄、陆机、陆云的赋呢!
  命题方式改革要有大语文观念
  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常用材料作文,少见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据《意林》执行主编微博讯,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所给材料与《意林》相关的有8家,也就是所谓“意林体”。针对这一现象,温儒敏教授在微博中说:“作为一个‘闺蜜型’或‘心灵鸡汤’的杂志,自然有它骄傲的理由,可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思维如此矫揉造作、陈陈相因,又是多么悲哀!”同样针对2013年作文题,潘新和教授指出:“名曰‘命题’,实为‘命意’。高考作文题虽有17套之多,却无一例外,均以剥夺考生‘立意’的权利为己任。”“虽有‘立意自定’‘自主立意’的要求,而考生实际上并无‘自主立意’的空间。”是不是高考作文命题方式也存在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