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组副组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谈高考作文
作者:佚名 时间:2015/5/28 16:24:2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98
李:我们历来讲究从“审题”“立意”两方面评价作文。而当考生面对一则含义丰富、提示全面材料时,是不是就不需要从审题立意方面做过多的考虑?
漆: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还要不要审题立意?还要不要围绕材料来写?有人认为,考生怎么写都可以,只要情节完整、叙事清晰都可以是好作文,这种观点在前几年的北京市高考作文中非常流行。他们的理由是,近年来新课改提倡阅读个性化,鼓励学生创造性发挥,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与写作空间,这就意味着随意写、写什么都可以,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要明确地指出:这种观点是极其谬误的。古今中外的通例,高考作文出题在技术上出题者考量的无非两点:一是防止考生宿构,事先写好一篇文章,在考场上默写;二是考学生临场应变能力、组织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短时间内编织成文的能力。所以,高考作文不能离题太远,如果完全抛开题目与所提供的材料与话题,不审题立意,摆脱材料,天马行空,无踪无迹,绝不能得高分。
李:2013年岁末,人们期待已久的考试改革已经出现端倪。比如北京决定从2016年起提高中高考语文的分值,2014年的语文高考命题也开始调整,比如将60分的作文分为两题。第一题为微写作,第二题为作文题。您怎么看待这些改革?
漆:语文分值增加值得肯定,但不能盲目乐观。保守而言,我想至少可以对不重视语文、轻视母语的现象有所警醒与抑制。至于具体如何命题,如何体现与引导,是可以讨论的话题。我的建议是要在题型与题目的变与不变上做文章,每年必须有一定分值的新题型出现,才能遏制模拟与复制。要给命题者充分的选择空间和自由,考题要有难易度和延伸度,让真正有才能、读书多、会思考的学生浮出水面;在命题方式上,可以尝试附加题,如江苏卷就做得不错,引导学生有广度有深度地读书;另外,要有“大语文”的观念,不仅是书本知识要学,还要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培养孩子热爱母语,有家国情怀。命题如果朝这样的方向引导,才是改革走向成功的开始;如果只是增加分数,增大了题量,那只是调整甚至是“微调”,不会起太大作用。因为一两年后一切会回到过去,教师和学生仍然会总结为某种“框架”和“模式”,应对自如。
关于改革后的作文命题方式,目前热议的是要么采取一小一大的方式,要么采取一道大题增加字数的方式。我认为这两种命题方式可以交相出现,以免考生专门准备一种类型而放弃另一种类型的写作。但从我们长期的阅卷实践看,小作文(或微写作)往往是最失败也最不出彩的,写得好的考生极少,分数段拉不开,区分度当然就不会好。所以,一定要我选择的话,我宁肯选择一篇大作文,在千字以上的写作中,模拟、注水、抄袭与宿构的作文,将如同穿百衲衣,相对容易识辨。考生有什么绝活就让他亮出来,有利于优秀学生尤其是擅长写作者的发挥。当然,这对命题者和阅卷者而言,也都是全新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希望总是有的,就看大家如何努力了。
李:您对高考作文有关问题的解答,一定能够帮助考生、家长等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高考作文阅卷过程,同时也为专业人士正确看待高考作文和日常作文教学的关系提供了引导。谢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