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启示
作者:佚名 时间:2015/10/2 22:56: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65
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封建家长焦母、刘兄要负主要责任。焦母为泄自己的一己之私愤视儿媳恩爱如粪土,不顾儿子以死明志的强烈反对,抓住刘兰芝“无礼节”的小辫子,粗暴干涉儿媳婚姻,强迫儿子休妻,将刘兰芝赶出家门。刘兄毫不顾及兄妹之情,视其妹妹的婚姻誓言如草芥。他趋炎附势,贪图荣华富贵,“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逼迫妹妹嫁给太守的儿子。刘、焦悲剧的祸根是焦母,刘兄推波助澜难辞其咎。玩火者必自焚,焦母落得个老年丧子,孤苦无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结局。刘兄利欲熏心,铜臭味难洗良心的自责。专制主义害人害己实在要不得。
启示二 媳妇不能太强势
刘兰芝在焦家二、三年的光景。夫妻恩爱,对小姑也是疼爱有加。她“奉事循公姥”,做事按照婆婆的意图去做,“三日断五匹”,勤劳能干,却缘何讨不得婆婆的欢心?不仅百般刁难,而且不顾儿子以死要挟的反对,一意孤行,执意要将她驱除出焦家呢?焦母蛮横霸道的家长作风是主要原因,其刚直不阿的强势性格也是焦母不不能容她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遣和辞别的情节充分展示了她强势的性格。自遣的主意是她首先提出来的。“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便是明证。她不但要求自遣,而且要求丈夫立马执行。这种有主见、果断刚毅的行事作风比只会听老婆的话,只会屈服母亲的意志,只会磕头求人的焦仲卿不知要强多少倍!妇女为婆家所休是让人颜面扫地的事。然而她辞别时从容镇定,刻意打扮,浓妆重抹,风度翩翩。堂上辞别,态度不卑不亢,语言软中带硬,绵里藏针,虽然恪守礼数,婆
媳间没有常人的谩骂与啼哭,但也掩藏住她那强势的光芒。
媳妇作为家庭的新成员要融入新的家庭,个性出鲜突明容易与强势的婆婆产生摩擦。就像上级不喜欢“自以为是”顶撞自己的下级一样,婆婆也不喜欢“自以为是”顶撞自己的媳妇。即使媳妇再能干、儿媳再恩爱,她也会给媳妇穿小鞋,视媳妇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去而后快。因此婆媳和谐相处,做媳妇的要学会收敛个性,智慧示弱。
启示三 丈夫不能一根筋
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相当与今天的地级公务员。他常年在外上班,家中婆媳矛盾已经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婆媳之间相互斗气暗潮汹涌:婆婆讨厌媳妇“此妇无礼节,举动
自专由”;媳妇认为婆婆无事生非、故意刁难,“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婆婆要求休媳妇,媳妇要求自遣,双方剑拔弩张,不共戴天。
这位年轻的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也许是因为年轻缺乏调节矛盾纠纷的生活经验,也许是因为乐观的性格,理想化的生活态度,也许是因为对婆媳纠纷关乎妻子去留的后果估计不足,也许是因为感情至上情令智昏,他没有充分利用自己既是母亲的儿子又是妻子的丈夫
这个特殊身份的调停优势冷静、理智的去处理婆媳之间这场没有硝烟地战争。他回到家中,听了娇妻满怀委屈的倾诉,没有冷静的思考,没有时间的缓冲,就刻不容缓的到老母房间为妻子求情。他主观的认为娇妻是对的、老娘是错的。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倾向,使他的求情大有兴师问罪的味道。虽然是跪着,没有问老母身体是否安康,一开口先是质问“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再是威胁“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种一边倒的求情方式,激怒了老母,招来了捶床大怒的斥责:“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他的言行激化了婆媳矛盾,使婆媳矛盾升级。老母翻脸无情公然下令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弄巧成拙,求母变成了逼母,留妻变成了赶妻。他屈从母志一纸休书便将爱妻赶出了家门。
由此可见,大脑一根筋站在一边倒的的立场去调解婆媳矛盾只会把事情搞砸。假如焦仲卿头脑中少一分固执,多一分灵活,保持冷静的头脑,认真倾听婆媳双方的诉求,并且客观公正对待双方诉求,多一分心灵的交流,让双方冷静下来,并邀请妻子的闺蜜以及焦家的长辈作金牌调解人,去调解婆媳矛盾,其调解效果恐怕要比他站在妻子的立场去调解婆媳矛盾要强得多。
总而言之,婚姻的稳定与幸福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去经营。家长的专制是儿女婚姻的灾难。妻子的强势是婆媳关系不和谐的隐患。丈夫的一边倒倾向加大了婆媳关系的裂痕。因此家长不能粗暴干涉儿女的婚姻,妻子要懂得收敛个性的锋芒、学会示弱。丈夫要学会折中,智慧化解婆媳矛盾。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我们要永远铭记刘、焦悲剧这个血的教训。以他们的悲剧为鉴,正确处理家庭矛盾,畅通沟通渠道,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忍让,相互合作,拒绝对抗,那么家庭就会多一分和谐和幸福,社会就会多一分安宁与稳定。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个血的教训,家庭成员
之间继续走对抗的老路,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叹的那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4】、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5】、朱东润《中国古代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