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断案:薛宝琴身世探源

作者:佚名  时间:2017/5/17 11:37:4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05
  水葱是一种普通花草,外表清纯美观,生长于河汊、池塘、水沟之中。其生存条件,极其一般,甚至可以说十分糟糕。但能于糟糕环境之中生出如此清纯美丽的花草,不得不令人喜爱其性;反而成了水葱的品质高贵之处。但就其生存环境来说,绝无高贵之可言。
  红楼诸美对宝琴不断的赞美,惊动了丫头中身份绝非一般的袭人。袭人对众人不停地赞美宝琴,表现得相当清醒,始终保持怀疑的态度。袭人某些言行虽有不齿之嫌,但她却是一个绝对老实、可靠的女子。她对宝琴的评价所起到的作用,下篇再述。
  还有,有关宝琴与刑岫烟、与妙玉、与宝玉、与探春等等诸人的关系;以及宝琴在雪中乞梅、作诗添词之际所表现出来的与其高贵出身之间的矛盾,就更能说明她的出身,可能慢慢地离着“高贵”远去,而“贫贱”却要渐渐来临。
  5,干女儿的奥妙与宝琴的出身
  有人驳我的宝琴贫贱论之时,就引用了王夫人认宝琴做干女儿一例。他们的意思和逻辑是:认干女儿的行为,能说明宝琴与宝玉的匹配;既然匹配了,宝琴即与宝玉一样出身高贵。
  这种认识,真令人哭笑不得。叫人从何说起呢?
  认干女儿,应该是中国社会的特殊文化现象。究竟算不算民族文化的一支,我一时无法定论。试举几个例。
  事近的,在民国时代。蒋委员长夫人宋女仕,常常认干女儿;然后再做媒、给委员长的部将做太太。这样,该部将,就成了委员长的贵婿;总之,部将的身份“高贵”了。这样的民国女婿究竟有多少?还请民国史学家去算一算。
  事远的,是历代各朝的和番。皇帝舍不得把自己的女儿嫁到外番,就挑选上等的宫女封为公主,然后再去和番。王照君,就是其中之一。《红楼梦》里的三丫头探春,就是先被南安王妃认了干女儿、再远嫁了的。不论怎么说,上述两种认干女儿之法,貌似与政治活动有某种关联。
  既然是某种社会文化现象,民间亦多此举。普通人之间互认干亲,多是出于友情、爱心,或者婚姻。官场同僚之间的认亲,应与王京官和贾雨村的连宗结党相当。皇帝还有一种类似的认亲行为,就是“赐姓”。史上最有名的两例:一、唐高祖李渊赐国姓李于徐勣,故有李勣、李敬业之称。二、南明隆武政权的明绍宗,赐国姓朱于郑成功,故有朱成功、国姓爷之说。
  总之,不论何种情况,多数的事实证明:认干女儿、认亲之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干女儿的出身,一般要低于、或远远低于她的干娘或干老子的出身。因此,出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事业因素、或情感因素,认干女儿之法,都有某种强迫性。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从探春口里知道:王夫人认宝琴做干女儿,是贾母强行逼迫的,有强制性。以此例驳我的红友,他没有弄明白贾母、王夫人此举的明堂。
  显然,贾母为了木石姻缘的爱情婚姻不再受到伤害,一直留心着王家党的举动。因此,当美若天仙的宝琴来到荣府一一不消说,当贾母见到宝琴非凡的容貌和气质,她一定会担心宝玉去亲近宝琴而伤害黛玉,再闹出故事来。书中不至一次地有过交待: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凤姐等人,深为宝玉的亲近女孩子的性情感到诧异。
  宝琴的“组织关系”隶属于王家党,贾母不得不防范。虽说宝琴还不至于立马就威胁到黛玉的姻缘,但贾母必须提前堵住漏洞。一个宝钗,就够贾母和黛玉受的了,这还又加了个美貌多才的宝琴。那么,怎么防范呢?
  贾母,可不是一般人;她是一个身经贾氏五代的老太君,自然见多识广。薛姨妈曾评价贾母说:“凭谁巧(指王夫人和凤姐),也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这么巧的一个老太太,她绝不会对宝琴说出一丝一毫能伤害到王家党感情的话。因为王家党再怎么着,也不至于有意去暗害宝玉;更无意于就因此而把荣府的家业踢烂。
  所以,贾母强迫王夫人认宝琴做干女儿,应该有三层意思。
  其一、贾母在试探王夫人的态度。
  其二、贾母在向新来者、当权者以及相关人员表明,她这个当家老婆婆的威力。
  其三、贾母意在造成一个事实:一旦认了干女儿,宝琴和王夫人之间,就是法理上的母女关系。即是说,宝玉和宝琴,就是法理与伦理上的兄妹。因此,贾母放心了。即使在自己死后,宝琴也绝对不可能嫁给宝玉。谁敢越这个鸿沟,自有礼教和公道可以寻。为了目下更放心一些,她就叫宝琴睡在自己身边,牢牢地看着她、守着她。
  宝玉自然明白老祖宗的意思,听探春一说,就“喜的直笑”。而只怕黛玉想不通、或又要吃醋。但当他看到黛玉对待宝琴如亲姐妹一般,又惊恐又纳罕不解。其实黛玉的心下,最清楚外婆的苦心。清虚观都配合得那么好,这次对宝琴,自然放心了。
  这样以来,对宝钗来说,反而就难堪了。她以极其复杂的心情,对宝琴说:“我就不信,我哪里就不如你了!”宝钗的话,有两层意思:
  一、有变相的答谢众人的关爱之意,也有叫宝琴高兴之意。
  二、最重要的,就是在提醒宝琴、敲打宝琴:“琴儿,你的头脑要清醒。别以为,这里的人,都对你好、你就太得意了。这里的人,说的都是面子话。连我都不容易相处,你宝琴还想怎样?”后来的事实证明,宝琴不愧是出众的女子,她明白宝姐的意图,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因此说,曹雪芹自然忘不了他的目的。即:在稍后的黛玉出场之时,逮住机会,稍稍地刻画了宝琴一下:“因宝琴本性聪敏,见诸姐妹非同一般,却多与自己和姐姐宝钗相好。又见黛玉是个出类拨萃的,待自己如亲姐妹一般。”——所以,宝琴绝对不敢去越宝、黛木石姻缘的雷池一步;更不敢去淌自己姐姐宝钗与宝玉金玉良缘的混水。
  于是乎,宝琴的聪敏,叫大家都鱼安水安。
  客观地说,有红友从前两文所列的事例来断定宝琴的高贵出身,还缘于认识有一种特殊性,这就是“感观反差”。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认识。所谓“感观反差”似如温差一样,其实只是一种感觉,而并不是温度本身的高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停地运用这种感观智慧,反复刻画他的人物,揭露社会和人性的本质。尤其在刻画宝琴这个形象之时,他大量运用了这一创作智慧和艺术手法。
  宝琴刚一出场,曹雪芹故意大篇幅地刻画宝琴的不凡,令合府上下,大加赞美;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地赚取读者。加之宝琴又是薛氏一支,自然令许多读者会认为,宝琴的高贵出身不容质疑。
  接着,他又通过宝琴在生活中比较寒酸的具体表现,制造出与其高贵出身相违的矛盾、来引人反思其因。但后来,却在宝琴的诗词中,又一再地展示她的高贵无比的学识、见识和修养。如此反复迂回,倒不像他如橼的笔风。曹雪芹以宝琴的形象,究竟卖的什么关子?此篇继续。
  1,薛蝌、宝琴兄妹进京到荣府,究竟来干嘛?
  49回之初,芹公写到:宝琴之父在世时,为她定下与梅翰林之子的亲事。父亲死后,薛蝌兄尽父职,欲为宝琴发嫁。因闻得“凤姐之兄王仁进京,也带着妹子随后赶来”。半路与刑夫人娘家侄女刑岫烟、李纨寡婶一家李纹、李绮等贾氏亲戚相遇,一同进入荣府,来访投各人亲戚。
  这就奇了!这段话意,问题很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