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静思,热闹之外无声胜有声

作者:随州一中 唐国凤  时间:2017/5/30 17:45: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64
  随着高效课堂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日渐为广大语文教师接受。但如果过于追求“发言踊跃”“气氛热烈”等,反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实际上,教学过程中适度的“静思”正和“讨论、争辩”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静思”,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如果说讨论和争辩可以培养学生质疑和不盲从的品质,那么“静思”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整理思维、组织语言的能力。阅读是以理解为中心的活动。学生无论理解哪一类型的文章,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心理过程。由起初的直觉印象到继而进行的深入理解,需要凭借联想、分析与概括等多种思维方式。我们不可能要求思维方式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对疑问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因此在让学生讨论之前要给予他们时间充分思考,整理思维,进而形成有理有据、有条有理的“答案”十分必要。学习《丹柯》这篇小说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身处丹柯类似的困境,你会怎么办?你认为你的处理办法与丹柯的处理办法相比有怎样的有缺点?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真要有条理地将观点阐述出来其实不容易。它需要学生去思考:丹柯遇到的困境是怎样的?我遇到的困境是怎样的?我的困境与丹柯困境的相似点或不同点在什么地方?丹柯是怎样处理他的困境的?他的处理办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我的处理办法有怎样的效果?这些问题只有学生先静思再去交流才能达到在分享智慧的同时又能锻炼思维和语言表达甚至处理事情能力的目的。
  对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当学生思考之后,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再由老师讲解,也比直接讲解或勉强讨论要好。
  热烈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是由外部激发;“静思”也同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而这种兴趣是发自内部的。前者易在热闹过后渐趋沉寂枯燥,后者却易在沉淀之中走向良性循环。学习的内部动力亦称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学习效率。过于激动忙乱会影响思维,过于呆板被动则会产生厌烦冷淡,适当的激发和唤起才最具效果。
  因此,在热烈的讨论、争辩中有适当的静思显得尤为必要。在避免学生因急于提高而忙乱的方面,静思这一方法可以在此时起到巨大作用。如部分中学生学习习惯还没有很好养成,阅读也好,听课也好,往往不能认真思考,发言虽然踊跃,却不免“有口无心”。这时候,老师适当地制造一些静默时段,可促使学生潜心阅读、埋头思索。我在讲授《纪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时,我给了时间让学生设想当时的情景,体味鲁迅的情感。在静思之下有学生对课下注释“出离愤怒,就是愤怒到了极点”提出质疑:难道仅仅是表达愤怒到了极点的情感吗?我怎么觉得若果我是鲁迅,我的情感是很复杂的呢?通过研读文本,学生深入探究发现,这一句话里面包含的作者的感情应该是相当复杂的,有愤怒、悲痛、揭露,还有愤怒之余的理性思索,而不是简单的莽汉似的愤怒。对于时隔久远的鲁迅的文章,学生能有这样的体味非静思不能达到。而这种静思式的感悟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必会带来莫大的益处。
  同时,对于缺乏学习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如在课堂上给大胆给他们较为充裕的考虑问题的时间,再辅之以启发点拨,使之能凭借自身的努力求得正确答案,也一定能使学生拥有“我并不比别人差”的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于“静思”之中带领学生创设情境,能够解决语文学习中“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加深体验,获得审美享受。例如我在教授诗歌鉴赏可能时,不是像很多老师一样上去就讲手法等等,而是带领学生去努力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懂了诗歌就懂了,很多诗家手法自然就出来了。但诗家语讲复杂了,中学生也难以接受或者消化。我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创设情境,脑中有图画,心中就有诗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前学生鉴赏习惯于走套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断肠人”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凄苦。这样的鉴赏毫无趣味可言,长此以往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非但不能提高,反而会对诗歌产生厌倦情绪。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这首小令中的三组九个意象之间是什么关系,“我”这个“断肠人”与这些意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理清关系后,我让他们在心中想象将这些意象组成一幅画面:黄昏时分,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空中笼着一层雾气,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已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几户人家房上炊烟袅袅;一位游子,骑着瘦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缓缓前行。学生在静思之间,不但读懂了诗家语,而且还“身临诗境”体味了游子或“诗人”或的心境,获得美的享受。坚持这样去做,可以有效解决诗家语中省略、倒装等问题,让枯燥的手法在诗境中生动有趣起来。而其要旨无非两个字:静默。如果没有静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陶冶要逊色许多。
  动与静是一对矛盾,相辅相成,。语文教学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又要有适时而恰当的“静思”,犹如《周易》所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语文的阅读理解是一种个体的思维活动,它既需要大家热烈讨论,也需要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给语文课堂留下一片静静的天空吧,在疑难处不妨“放一着,等两步”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潜心静读”、“凝神静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