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质疑
作者:不详 时间:2018/7/7 20:53:2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14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今年的这道高考作文题是怎样给考生提供限制条件的。
很显然,该题是一道给材料作文题。那么,它是一道组合型材料作文题吗?
该题以“大事记”方式呈现材料,从形式上看,按时间一件一件分行排列,似乎是一道典型的组合式材料作文题。但是它不是。第一,组合式材料的各材料之间事件主体常有不一,尤其不是在一个时间链条的统摄之下,材料之间几乎没有外在逻辑联系。但该题的材料是同一对象在一个时间链条下的发生的一些事件的有序排列,各个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外在逻辑联系,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这些都符合单一材料的逻辑特征。第二,组合式材料的各个材料都具有独立性,能够独自承担作文命题的各种约定任务,所以它们在考生的审题面前,既可以分拆也可以组合。而该题的材料中的有些项是不具有独立性的,完全不具备可写性。如第一条的“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第八条的“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其实,它就是一个单一材料作文题。
也许有人要问:是单一材料作文题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还真有问题。第一,单一材料却采用组合材料的呈现方式,对考生审题形成了严重误导,他们可能会采用组合材料作文题的思路进行写作而导致严重失分。第二,单一材料和组合材料相比,限制性相对较强,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相对狭窄,这在命题技术上是一种倒退。第三,一个单一材料的作文题,却给考生罗列了那么多的重大历史事件,划定了36年的时长,这无疑是对考生作文有了“宏大叙事”之规定,这对于一个反映中学生的人生经验和写作水平、一个小时的写作时间、800字的篇幅的高考作文来讲,无疑是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也和中学作文教学、和中学生的写作经验与审美经验严重背离,尤其会对作文训练有素的考生造成严重损害。
该题作为材料型作文命题,它对作文的条件限制是给出的写作对象还是写作中心呢?
从它呈现的材料来看,新世纪中国36年的历史,两代新世纪孩子的成长历程,似乎是给出的写作对象,但是在命题的说明部分,命题者又作了这样一段文字说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是对作文的核心要求——“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的诠释,其重要性非同小可,其中的关键词“际遇”“机缘”“使命”“挑战”“成长”“追梦”“圆梦”等,都具有强烈的文章中心说明特征,或者说,这段文字就是给予这次考试作文的中心限制。
一道作文题,既给写作对象限制,又给写作中心限制,这在高考作文命题史上还极为罕见,因为它完全剥夺了考生的个性发挥空间,这无疑是画地为牢,其后果自不用多说,大家不难想象。如果把作文命题技术的最高境界定义为“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的话,该题的技术恐怕属于地板级水平。而且,高考作文命题这么多年来,从技术层面来讲,一直在围绕拓展限制写作条件下的自由空间进行尝试,而且在不断取得进步,该题却逆历史潮流而动,将高考作文命题几十年的探索成果毁于一旦,一下子打回原形。另外,由于这种写作对象和写作中心的双面限制,使这次高考作文的“宏大叙事”和史诗笔法成为必然要求。
在该命题的说明部分,最后还有两句话:“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段文字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套话,也是该作文题限制条件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两个条件:一,这篇作文是要装进“”时光瓶的,二,是要留待2035年给下一代18岁的人看的。这是“任务驱动”作文命题的典型特征,也是“真实写作”观念在作文命题上体现,它虚拟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但这对考生的作文写作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伪条件、伪情景。“装进时光瓶”对作文的表达有什么特殊限制吗?没有!和这次考试完后把答卷装到试卷袋里并没有什么不同。“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对这次考试作文有什么限制吗?没有!18岁的阅读要求与30岁的阅读要求有什么不同?下一代的18岁青年,他们的阅读要求、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现在的考生又怎能够知晓?它需要作文在人称使用方面有什么将讲究吗?也没有。一篇文章放到那,到时谁去开启时光瓶阅读都行,就像我们现在读《三国演义》《红楼梦》一样。所以,这两个条件,作为写作要求,就是形同虚设,就是命题者“装逼”而已。如果仅此而已倒也罢了,它对考生和阅卷者的误导却是非常严重的,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一些“名师”谈审题就可见一斑。
高考作文命题,责任重大,是一件严肃而严谨的工作,鄙人在此不揣浅陋,冒昧发言,难免偏见和错误,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