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名家,为你的写作思考加点料

作者:不详  时间:2018/10/9 17:20:5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20
  【名家美文??01】
  阅读思考:文章标题“扑进画框”中的“扑”字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扑进画框
  文|韩少功
  我一眼就看上了这片湖水。
  汽车爬高已经力不从心的时候,车头大喘一声,突然一落。一片巨大的蓝色冷不防冒出来,使乘客们的心境顿时空阔和清凉。我从没见过这个水库——它建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是我离开了这里之后。这让我多少有些好奇。
  我熟悉水库出现以前的老山。作为那时的知青,我常常带着一袋米和一根扁担,步行数十公里,来这里寻购竹木,一路上被长蛇、野猪粪以及豹子的叫声吓得心惊胆战。为了对付国家的禁伐,躲避当地林木站的拦阻,当时的我们贼一样昼息夜行,十多个汉子结成一伙,随时准备闯关甚至打架。有时候谁掉了队,找不到路了,在月光里恐慌地呼叫,就会叫出远村里此起彼伏的狗吠。
  巴童浑不寝,夜半有行舟。这是杜甫的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是贾长江的诗。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这是王勃的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孟浩然的诗。芦荻荒寒野水平,四周唧唧夜虫声。这是《阅微草堂笔记》中俞君祺的诗……机船剪破一匹匹水中的山林倒影,绕过一个个湖心荒岛,进入了老山一道越来越窄的皱褶,沉落在两山间一道越来越窄的天空之下。我感觉到这船不光是在空间里航行,更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画廊里巡游,驶入古人幽深的诗境。
  我用手机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在柴油机的轰闹中听不太清楚,只听到他一句惊讶:“你在哪里?你真的去了八溪?”——他是说这个乡的名字。
  为什么不?
  “你就打算住在那里?”
  不行吗?
  我觉得他的停顿有些奇怪。
  融入山水的生活,经常流汗劳动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自由和最清洁的生活?接近土地和五谷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可靠和最本真的生活?我被城市接纳和滋养了三十年,如果不故作矫情,当心怀感激和长存思念。我的很多亲人和朋友都在城市。我的工作也离不开轰轰城市。但城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越来越陌生,在我的急匆匆上下班的线路两旁与我越来越没有关系,很难被我细看一眼。我一直不愿被城市的高楼所挤压,不愿被城市的噪声所烧灼,不愿被城市的电梯和沙发一次次拘押。大街上汽车交织如梭的钢铁鼠流,还有楼墙上布满空调机盒子的钢铁肉斑,如同现代的鼠疫和麻风,更让我一次次惊悚,差点以为古代灾疫又一次入城。
  “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酒吧里的男女们疲惫地追问,大多找不出答案。就像一台老式留声机出了故障,唱针永远停留在不断反复的这一句,无法再读取后续的声音。这些男女通常会在自己的墙头挂一些带框的风光照片或风光绘画,算是他们记忆童年和记忆大自然的三两存根,或者是对自己许诺美好未来的几张期票。未来迟迟无法兑现,也许永远无法兑现——他们是被什么力量久久困锁在画框之外?对于都市人来说,画框里的山山水水真是那样遥不可及?
  我不相信,于是扑通一声扑进画框里来了。
  /参考解答/
  一个“扑”字将作者进入画框里的强烈欲望与急切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身在城市,一直被城市的高楼所挤压,被噪声所烧灼,被电梯和沙发一次次拘押,因此对童年记忆中融入山水、经常流汗劳动,这种最可靠、最本真,也最自由和最清洁的生活充满神往。然而工作离不开城市,亲友也在此扎根,逃离城市只是短暂的抽离,因此当眼前美景如画时,“我”便不由得扑身而至。
  【名家美文??02】
  阅读思考: 在作者看来,“问名”有哪些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请简要概括。
  问名
  文|张晓风
  万物之有名,恐怕是由于人类可爱的霸道。
  传说上天造了万物,那简直是参天地之化育。抬头一指,从此有个东西叫青天;低头一看,从此有个东西叫大地;一回首,夺神照眼的那东西叫树;一倾耳,树上嘤嘤千啭的那东西叫鸟……而日升月沉,许多年后,在中国,开始出现一个叫仲尼的人,他固执地要求“正名”……
  我不是上天,也不是仲尼,我只是一个问名者。命名者是伟大的开创家,正名者是忧世的挽澜人,而问名者只是一个与万物深深契情的人。
  也许有几分痴,特别是在旅行的时候,我老是烦人地问:“那是什么?”别人答不上来,我就去问第二个,偏偏这世界就有那么多懵懂的人,你问他天天来他家草坪啄食的红胸绿背的鸟叫什么,他居然不知道。你问他那些把他家门口开得一片闹霞似的花树究竟是桃是李,他不负责任地说不清楚。
  不过,我也不气,万物的名氏又岂是人人可得而知的。别人答不上来,便觉得这番“问名”是如此慎重虔诚,慎重得像古代婚姻中的“问名”大礼。
  读《红楼梦》,喜欢宝玉的痴,他撞见小厮茗烟和一个清秀的女孩子在一起,没有责备他的大胆,却恨他连女孩子的姓名都不知道。不知名就是不经心,奇怪的是有人竟能如此不经心地过一生一世。宝玉自己是连听到刘姥姥说“雪地里女孩儿精灵”的故事,也想弄清楚她的名姓而去祭告一番的。
  菜单上有好名字。有一种贝壳,叫“海瓜子”,听着真动人,仿佛是从海水的大瓜瓤里剖出的西瓜子。想起来,仿佛觉得那菜真充满了一种嗑的乐趣——嗑下去,壳张开,瓜子仁一般的贝肉就滑落下来。
  还有一种又大又圆的贝类,一面是白壳,一面是紫褐色的壳,有个气吞山河的名字,叫“日月蚶”,吃的时候,简直令人自觉神圣起来。不知道日月蚶知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白的那面像月,紫的那面像日,它就是天地日月精华之所钟。
  也许有人看来,记住些乱七八糟的食物名字是很没意义的事,我却觉得其中有某种尊敬。只因在茫茫人世里,我曾在某种机缘下受人一粥一饭,应当心存谢忱,至少应该记下我曾经领受的食物名称。
  有时我想,如果我死,我也一定要问清楚病名。也许那是最后一度问名了。像古战场上两军对垒时,大英雄总是从容地大喊:“来将通名!”也许是癌,也许是心脏病,也许是脑溢血……但是,我希望自己有机会问明白。既然要交锋,就得公平,我要好好跟它斗一斗。就算力竭气绝,我也要清清楚楚叫出它的名字:“××,算你赢了。”然后,我会听见它也在叫我的名字:“晓风,你也没输,我跟你缠斗得够辛苦的了!”我们对视着,彼此行礼、握手、告退。
  最后的那场仗,我算不算输,我不知道。只知道,我要知道对方的名字,也要跟它好好拼上许多回合。自始至终,我是一个喜欢问名的人。
  /参考解答/
  在作者眼中,问名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深情。问名也是一种表达尊重的方式,铭记所受恩惠的名字,更显感恩之心。反之“不知名就是不经心”,从对事物名字的知与否中可窥见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问名,既是一种情怀,也能打破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淡漠,促进沟通与和谐。
  【名家美文??03】
  阅读思考:请以自己的话阐述“别时容易”是怎样一种人生态度。
  别时容易
  文|蒋勋
  张大千有几方印记是我喜欢的,如“三千大千”“大千好梦”等;而我最喜欢的一方是“别时容易”。大风堂收藏的书画是有名的,尤其是石涛、八大山人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也曾经在大千先生手上流散出去。凡从大风堂流散出去的作品便大都钤有“别时容易”这一方印。
  对于一个精于鉴赏的人来说,曾经自己收藏的珍爱之物,一旦不得已要拱手让人,的确有难以言喻的感慨。这一方小小的“别时容易”,虽然钤在不起眼的角落,却使我感觉到一种爱物如人的伤逝之情了。
  我自己是不收藏东西的,艺术上的珍贵之物,经历了久远的年代,也仿佛是久经劫难的生命,使人要起痛惜之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惧怕这心的痛惜,我对一切人世可眷恋美好之物,反倒宁愿只是欢喜赞叹,而无缘爱,也无缘占有吧。
  纳兰容若有一句词说“人到多时情转薄”,我想是可以理解的。
  小时候我其实很有收藏东西的癖好。一些本来微不足道的小对象,如玻璃弹球、朋友的信、照片、卡片等,因为保存了几年,重新翻看把玩,就似乎有了特别的意义,使人眷恋珍惜,而每次到抽屉堆满,不得不清除时,便有了难以割舍的痛惜。
  我们能有多大的抽屉,去收藏保有生活中每一件琐屑之物中不舍的人情之爱呢?
  几次的搬移迁动,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暂时栖身,我终于习惯了“别时容易”的心情。“别时容易”也许是从李后主“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脱胎出来的吧。但是,去掉了头尾,截出这四个字来,镌成图章,便仿佛多了一层讽喻。把这样的一方印记,一一盖在将要告别的心爱之物上面,那些在人世间流转于不同眷恋者爱抚之手的书画,也似乎是一个有沧桑的生命了,使人痛惜,使人不舍啊!
  小时候有收藏东西的癖好,其实也是因为东西实在不多。在物质贫乏简陋的年代,往往一件东西可以用好多年,那从俭省而生的珍惜,最后也就成了一种对物件的不舍之情吧!
  随着物质的繁盛多余,有时候不经意地舍弃一件东西之后,才发现,原来物质的富裕已经变成了对物的薄情了。
  在许多以富裕繁华闻名的大城市中,每天夜晚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各种尚称完好的家具、电视机、冰箱、质料细致的服装等,都被弃置路旁。我行走于那些街道之间,留恋于那月光下凄然被弃置的物件,感觉着一种大城市的荒凉。是因为富裕,使我们对物薄情,是因为对物的不断厌弃、丢掷,变成了这城市中人与人的薄情吗?
  工业革命以后的大城市真是荒凉啊!仿佛在繁华最盛的时刻已经让人看到了以后的颓圮,仿佛所有的富裕只是为了把现世装点成一个废墟。
  我不再收藏东西,我不再保有太多东西,也许正是害怕那对物对人的薄情吧。我愿意,每一次告别一事,每一次告别一物,仍然有那“别时容易”的痛惜。有许多遗憾和怅惘,也有许多歉意和祝福。
  大千世界,所有我们相遇过的物与人,容我都一一钤盖这“别时容易”的印记吧!
  /参考解答/
  “别时容易”区别于因为富裕和物欲的增长而产生的对事物的薄情,是历经了心爱之物的得失之悲喜,看惯了钤刻在器物上的历史沧桑后,一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淡然,一种只愿远观不愿亵玩的超脱心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