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教授:干了30年高考阅卷, 来说说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作者:漆永祥 时间:2023/6/23 19:29:04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444
从2015年开始,北京高考把作文拆成一大一小,大作文也是两个题目任选其一,一个记叙文,一个议论文。
现在孩子不敢写记叙文,他们认为这个题目只能写议论文。我说所有题目都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但多数孩子不敢写,一到高三就全写议论文,所以我称之为“一花独放,百花齐萎”。
关于微写作,第一年考下来我写了篇文章,我说微写作让我们看到了久违了的渺茫的希望,写得很好。
当年出了三个题,三选一:
一个是给你的师弟师妹谈谈你语文学习的体会。
一个是说现在每年高考家长都送考,开着车送到中学门口,结果堵车了,你认为家长应不应该到学校送考?作一个评论。这个是议论的,前面是记叙的。
还有一个是抒情的:写一段话纪念自己的18岁。
结果写下来,我发现有的孩子写得特别棒。我们在试评时,发现一个孩子写了一首小诗——《奠十八岁》。他说:
十八岁是一场苦难/太多的欢笑/伴着泪水涟涟
十八岁是一次灾难/灵感迫切地迸发/却炸得我躯体皮开肉绽
我小心地将你度完/从此你我都平安/犹如葬花将你掩埋/千万别再来找我
我们就这篇微写作展开讨论,最后决定给他打满分。因为他说的是真实的心境,也许这孩子失恋了,也许家里老人过世了。
我们认为,“纪念自己的18岁”并非就应该个个青春亮丽,人人幸福快乐,当一个18岁的孩子遇到重大打击,或者正在煎熬中耐受着18岁的时光,那他为什么不能表达自己对18岁所历之事的憎恶或不满呢?
我们天天提倡要孩子们说真话,考生终于说了真话,我们怎么能否定孩子的勇气与诚实呢?
他有这么一种心情,他发泄出来了,写出来自己当时情境下的当下感触,这和我们提倡的写自己、写生活,说实话、说人话的理念是相符的,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就会踏踏实实工作,一心一意做事,就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还有一个孩子,他写语文体会的学习,写得跟唱歌一样。他说:
语文就像是一首歌,语文就像是一首诗,是一股从山间流出的淙淙清泉,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给我们以快乐与愉悦。
语文伴随着我长大,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我欢乐时它和我分享,我失意时它给我勇气。
我喜欢语文,它充实了我的学习,装点了我的生活,给了我无限的期望,我会永远热爱语文。
这也是一篇引起广泛争议的微写作,因为文句优美,如行云流水,而且该考生又写一笔秀美的书法,获得了不少阅卷老师的青睐,同意给高分甚至有主张给满分者不在少数。
但我们认为这篇小文最大的硬伤是文不对题,没有回答“学习语文的体会”,所有句子都“似曾相识”,作者只是一味地无心无肺地如黄鹂婉转,虽悦耳动听,却不知所云。
换个说法,如果把此文中的“语文”换成“音乐”、“数学”、“物理”与“化学”,然后诵读,竟然也文从字顺,可吟可歌。因此,这是一篇华而不实、大而无当、文不切题的“颂歌”,只能给它3分!
因此,重字词,打基础,说实话,写自己,写生活,杜绝虚假,减少套作,应该是中学永远都紧抓不放的根本。
5
让孩子放开写
我刚才说的北京这个微写作为什么突然一下写好了?后来我们就分析。我说现在中学生有两个拐杖:一个是老师这儿一个拐杖撑着,一个是父母这里的拐杖。
两个拐杖架在孩子胳肢窝下,孩子是脚离地在空中被架着走的,他不沾地,撑着走。我说你们把他放下。老师和家长会说,“放下就倒了”。我们再说你放下,还是“放下就倒了”。
实际上你放下,放下他就自己会走了。这个微写作就是孩子放开了,不就10分嘛。他豁出来写,豁出来写什么都不顾,反而写得很好。没有拐杖撑着,他反而不怕了,不担心了,没有压力了。
有的孩子写语文学习的体会,编的三字经特别棒,他是这样写的:
三字经,师兄传。话不多,要记住。学语文,重基础。抓字词,是关键。明字形,析意思。字与字,拼成词。词和词,造成句。话说明,靠句子。
文显明,靠内容。多读书,多看报。莫封闭,莫冷默(寞)。闻大事,看新闻。品社会,感人生。学语文,还需记。继传桶(统),呈未来。会对联,赏古诗。懂实词,知虚词。语文简,多生活。从生活,学语文。
这篇微写作获得了阅卷老师的广泛赞誉,考生用“三字经”谈自己学习语文的体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全面周到,不说大话,简明易懂,朗朗上口,虽然有两个错别字,但阅卷老师一致认为应是满10分的作文。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鼓励或放纵考生写错别字,该考生将两个常见常用字写错,是非常不应该的。
还有写纪念自己的18岁,有个孩子就写:
我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望着对街的商铺,张大爷的两条狗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洗衣店老板的姑娘上初中了,长得没小时候好看;湘菜馆来来回回开张关张好几次;画材店的老板娘生孩子了。
仔细想想,时间过去好几年了,我也十八岁了,在感叹身边事物不断变化的同时,我也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我的十八岁像早晨的阳光一样明媚灿烂。
这篇小作品在试评中也引起了争议,有阅卷员认为写得不好,不知道考生在说些什么,都与他本人的18岁毫无关联。
但我们认为作者寥寥几笔,几个平平常常的看点,几件不经意的小事,几个类似蒙太奇的镜头,就将自己的18岁折射出来,从容和缓,辣手老到,岁月无痕,青春易逝。假以时日,再经锤炼,该考生必是讲故事的写作高手。这样的作品,正是我们久寻不见的满分作文。
现在动不动就讲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什么东西?《汉书·李寻传》说“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马不在晚上给槽上添夜草让它吃饱,白天就不可能驮着东西走很快很远的路;国家不在平常就重视培养人才,这个国家就发展不起来。
素养,就是日积月累的修养,是最根本最平常但也最靠谱最见功力的基本能力与习惯。所以语文难就难在它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东西,得有一段时间的培植。
现在讲什么语文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些讲得都很对,但相对都很虚,没地方去抓。
我觉得就是从最简单的字词句入手。我在中学反复讲,老师一定要坚持叫学生背,多背点。同义词、近义词多复习一点。从写短句,写段开始,慢慢再凑成篇。
写贴近的生活,写他自己,这样慢慢慢慢练,慢慢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写作热情。这不是急能解决的问题。
基础打好了,一切都好了;书读得多了,鉴别能力自然就出来了。所以我经常讲,还是打基础。
字词句写好了,作文就能写好;作文能写好,书读多一点,个人的鉴赏能力、思辨能力也都上来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