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模块复习整理
模块一:论述类阅读
一、答题过程
1、浏览:文本、出处、题干、选项 标序(段落序号) 一分钟
2、细读:逐字逐句地细读快读标读 标记(圈点批注) 五分钟
标记关键词:
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标记关键句:中心句、思路句、论点句、论据句
3、对读:圈定、比较、筛选、排除 标号(题号选项号) 六分钟
比对选项与题干(不符合题意的)、比对选项与选项(有矛盾关系的)、比对选项与原文(有增添改换的)
二、选项设误手段
1、答非所问:直接排除,不需要回到原文。
2、张冠李戴:表述A的内容说到B头上。
3、无中生有: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
需注意选项中出现了文本外的材料时,要看这个材料与文本的关系,看它在文中有无依据,这涉及到推断和论证逻辑。
4、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
5、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6、混淆时态: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7、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
8、强加因果: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9、混淆是非: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10、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11、不和逻辑:观点与论据不搭,或者论证逻辑错误。
三、分析论点
1、论点要正确、鲜明、新颖;
2、一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可有两到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3、中心论点可出现在题目、开头、中间或结尾等处;如没有明确的表述,则需将各段观点整合起来把握。
四、分析论证
1、论证角度:立论、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2、论证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提出论题或论点
本论(分析问题):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正反、主次)
结论(解决问题):提出建议、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2、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归纳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演绎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相同属性的类推、类比)、归谬法(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对方的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一个很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来的论题是错误的)。
模块二:小说阅读
一、自测知识背诵情况(若完成请打√)
1.小说情节的作用
2.小说情节的手法
3.形象的塑造方法
4.不同形象的作用
5.环境描写的作用
6.文体特征方法
7.赏析小说语言
8.小说的主题与标题
二、重点知识点整理
(一)情节的作用
1.从情节方面说:点明题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做下铺垫、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陡生波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留下现象等。
2.从人物方面说:表现人物心理、凸显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等。
3.从环境方面说: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主题方面说:丰富、深化和突出主题等。
5.从读者方面说:激发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留下想象空间等。
(二)特殊情节作用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1)悬念式开头: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 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1)出人意料式结尾: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物形象;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2)卒章显志式结尾: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或创作意图。
(3)戛然而止式结尾: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4)悲剧式结尾:①与前文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②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④结局令人感动(惋惜),引发读者对……的思考,耐人寻味。
(5)喜剧式结尾:①情感体验上,符合主人公(作者、读者)的理想愿望和情感追求,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欣慰和愉悦感;②主题上,彰显人性(真善美、道德、法律、社会、人民、真理、宽容、智慧)的巨大力量,反映人民(作者)对幸福美满人生的向往;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③表达效果上: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6)首尾呼应式结尾:使小说内容完整,结构紧凑严谨,强调……的主题,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
(三)情节手法
1.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女性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交叉视角
(2)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3)叙述节奏:紧凑、舒缓
(4)叙述语言:口语化、地域特色、时代特征、文言词汇(典雅庄重)
a.真实与幻觉交织:
真实与幻觉的交织,就是真实与虚构的交织。能够更好的塑造人物,曲折的反映社会现实。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文章内容,使叙事结构更加灵活的作用。
b.对话:对话题小说,以对话为基本结构方式和表现形式。
通过对话叙述事件,展开情节,交代环境和刻画人物性格
对话的内容可以是内心感受,也可以转述别人的生活见闻,可以一人或者多人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进行叙述和评论。
C.心理:便于表达人物的多重情感,观点,叙述人物复杂的
内心事件,使许多复杂的故事和情感变得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文意。
D.历史与现实变化:
历史的叙述,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历史氛围。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可感,在变化中表达不变的主题,多层次表达主题。补足事件的相应背景,使读者易于理解。借时空变化给读者启示
E.场景的集中与转换:
场景的集中是故事集中在一个场景发生,故事结构更紧凑。场景转换就是空间,场面的转换,也是小说环境也转换。
F.故事新编:
小说叙事与史有据,具有历史韵味。/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掺入,杂文(幽默)笔法,充满想象力,创造性。/新编,对历史和现实均做出关照,作品更深刻。
J.穿插新闻,地方志,谈话等:
补充故事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例1>(文本特征分析题)荒诞文学往往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变形来反映生活真实,请从“荒诞”与“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小说内容夸张、情节荒诞。如晓庄人舌头功能被刻意放大变形,沉默或者撒谎竟然会使舌头消失的情节设置更是违背社会现实,带有明显的荒诞性。(特征1)
②小说刻画的人物源于现实。小说中“我”伙同乌木对二丙栽赃陷害,这些不公不义、欺软怕硬、埋没良知的人性弱点都符合生活真实。(特征2)
③小说正是通过舌头消失的荒诞情节,批判生活中的人性陋习,主旨深刻而发人警醒。(作用、主旨)
<例2> ①把历史比作河流,生动形象地写出历史奔流向前、绵延不绝的特点。(观点1)就如代代湘西人的生活一 样,虽历千年,“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 ”。②真正承载历史的,恰恰是如“石头和砂子 ”“腐 了的草木 ”“破烂的船板 ”一样最普通、最寻常的生命个体。(观点二)文中展现最真实动人、最易被忽 视的哀与乐,正如湘西水上人的生活一般。③(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人命运的思考,对被忽视的人世的关注,对普遍、永恒的人类哀乐的关注。
2. 结构手法
(1)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
(2)照应(能使小说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3)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4)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突转(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等。
(7)巧合(内容集中,矛盾更突出,冲突更激烈,人物性格更鲜明)
(8)线索: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四)分析人物形象
1.把握人物形象
①概括情节,点明性格特征。
②概括主人公对他人的举动、关系后,点明性格特征。
③分析人物正面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的描写以及侧面的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
④分析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
⑤借用作者和文中其他人的评价,点明人物性格特征。
⑥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直接(正面)描写(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和间接(侧面)描写(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等)。
(2)答题模式
概括人物形象(如:××是一个外貌特征+品格、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的人,注意:形象特点大于性格特点)+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概括。)
2.人物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
①对情节的作用,情节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反过来看,人物串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得到成长和丰富;
②对主题的作用,作者塑造人物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人物形象塑造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③对社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人物形象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是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
(2)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凸显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③同主要人物一起凸显主旨,揭示小说的主题,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④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3)事物形象的作用。
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的作用;
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衬托暗示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五)环境描写
1.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的作用:
(1)环境上: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的气氛,奠定……的基调。
(2)人物形象上:①烘托人物……的心情;②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情节结构上: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上: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 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作用: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4)预示人物悲剧(或喜剧)的命运。
(5)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凸显小说……的主题。
3.环境描写手法:
(1)从技巧角度看:
①细描(工笔)与白描
细描作用:①精雕细刻,能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②浓墨重彩地描绘,具体生动,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
白描作用:不加渲染、铺陈,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简洁准确、生动传神。
白描与细描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③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能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点,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扩大意境,或深化主题。
④正侧结合:突出特点,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⑤点面结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更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⑥色彩的渲染烘托。
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2)从修辞角度看: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3)从写景角度看: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形、声、色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
写景顺序:分层写景(远近、高低、内外)。
(①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②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六)小说的语言赏析
1.从词语使用及其效果、句式选用及其效果、修辞使用及其效果、整体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分析语言。
2.揭示内涵+分析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作用+指出手法、句式特征+语言风格+抒情效果、阅读效果。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②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感叹句等)
③大量引用古诗词名句、典故(旁征博引, 典雅蕴藉)
④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
⑤叠字叠词,押韵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⑥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生动
⑦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腻传神
⑧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
⑨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平实质朴(贾平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使用方言、口语化(老舍、贾平凹、赵树理)、清新自然(沈从文)、幽默风趣(钱钟书、梁实秋)、富有文采(刘亮程)、华美、绮丽浓艳(张爱玲、毕淑敏)、典雅庄重(丰子恺)、闲适冲淡(周作人、林语堂)、豪放(奔放)不羁、沉郁顿挫、富有哲理(周国平)、犀利深刻(鲁迅)、调侃戏谑……
(七)小说标题的作用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或者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作用。
(2)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画龙点睛、揭示……的主题、隐含……多重含义、意蕴丰富、寄托作者的……情感等作用。
(3)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与……对比,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强化……效果,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
(4)标题的意蕴探究:先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双关、比喻、拟人、反讽、引用等),再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模块二:古诗赏析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一、自测知识背诵情况(若完成请打√)
1.诗歌形象
2.赏析诗歌语言
3.诗歌的修辞手法
4.诗歌的表达方式
5.诗歌的表现手法
6.诗歌的构思技巧
7.赏析诗歌的情感
8.诗歌的观点态度
二、古诗的重点知识点
(一)诗歌形象的分析(人、景、物)
1.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特征+身份)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形象列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3. 分析意境型
4.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诗歌语言(炼字、诗眼、炼句、语言风格)
(三)1.炼字型
(四)(1)提问方式:⑴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答题步骤:⑴析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⑵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⑶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炼字的角度: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数词、虚词。
2.炼句型
提问方式:请对这首诗的某联进行赏析。
答题步骤:(1)析句意。(翻译诗句)
(2)找赏析角度。(5角度: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语言特点、表达技巧、句子的位置)
3.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⑶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词语: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答题步骤:⑴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⑵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⑶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技巧)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夸张、对比、比兴、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对偶、反复、双关、对仗、排比、设问、反问、顶针(顶真、联珠)、互文等
表达方式
描写技巧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隐晦):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②借古讽今(怀古伤今)、③托物言志(情)、④用典抒情、⑤叙事抒情(即事感怀)
表现手法
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赋比兴、渲染、用典、烘托、以景结情、无理而妙、翻因
设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答题步骤:(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鉴赏诗歌情感
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局部考查)(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整体考查)
答题步骤:(1)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注:如果涉及到艺术手法,需要指出手法的运用。
答题格式:本诗通过( )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思想情感总结1: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
思想情感总结2: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等。
(六)鉴赏诗歌拓展题型
1.关系类题
设问方式:(1)从A与B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2)这首诗在AB上有什么特点?
(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AB来写的,试作分析。
答题步骤:1.明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2.阐运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种关系在诗歌中体现。
3.析效果:说明这种关系的作用(营造的意境、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
2.篇章结构类
提问方式: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答题思考方向
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
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 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 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常见意象: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6)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
(7)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
模块三:文言文
一、自测知识背诵情况(若完成请打√)
1.文言常识
2.文言实词
3.文言虚词
4.文言句式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诣:到,去。
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课:考核、督促、征收。
风、化:教育感化。
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劾:举报,检举,揭发。
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短:进谗言,说坏话。
害:嫉妒。
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折:指斥,指责,驳斥。
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党:偏袒,伙同,包庇。
矫:假托,假传。
质:作人质;抵押。
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
1.表官职的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太尉:军事首脑。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太史:记史,管文收。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授给、给予官职。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3.表人物个性的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祚:福;帝王。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让:责备,责怪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模块四:语言文字应用
一、高频成语
常见易错成语汇总
【注意多义成语】
1.【平易近人】: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时不讲究修辞,只把意思简单而直接地叙述出来。
3.【不翼而飞】:一般指(东西)突然不见了。也可指(言论、消息、诗文等)不待宣传就迅速传播开了。
4.【乘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也形容事业迅猛地向前发展。
5.【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去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
6.【百花齐放】:指同一事物有许多做法,同一内容有多种形式。比喻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也指各种花卉一起开放。
7.【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8.【粗枝大叶】:一般指草率,不认真,也指简略或概括。
9.【秀色可餐】:本是形容美好的容色使人忘掉饥饿,多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但也可指山林花木非常优美。
10、【铤而走险】:形容走投无路,被迫冒险。由于现在多用来表述违法乱纪分子的行动,一般人又把它视为贬义,其实,它是一个中性成语。
11.【垂涎三尺】:形容嘴谗,特别想吃;也形容特别羡慕,渴望得到,多含贬义。
12.【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者是自取灭亡,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教育。
13.【无为而治】: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政治民,不用刑罚,叫“无为而治”。后多指寓治于教化之中。现指放任自流,不加约束的治理方法。
14.【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15.【万紫千红】:现多指繁荣兴旺、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也指百花盛开,色彩艳丽。
16.【登峰造极】:意思是到了极点,但它有褒贬双重感情色彩。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贬义。例一:杨丽萍的舞蹈艺术,可以说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美妙无比。(褒义)例二:身为人民公仆的张二江,廉寡鲜耻,贪污受贿,损公肥私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贬义)
17.【非同小可】:不同一般的小事。形容事情重要,情况严重,不可忽视。也指人的学问、本领不同寻常。
18.【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19.【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20.【狗尾续貂】:原指封官太多太滥,后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东西后面,前后不相称。多用于文艺作品,也用做谦辞。
21.【一针见血】:通常是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
22.【眉来眼去】:多用于男女示爱,也指坏人之间勾勾搭搭。如:吴三桂与多尔衮之间,早已眉来眼去,暗中交通。
23.【洋洋洒洒】: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才思充沛,长篇大论连绵不断。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
24.【数米而炊】:炊:烧饭。一粒一粒数好了米才做饭。比喻把精力都放在做琐碎小事上,以至劳而无功。后也用来形容生活贫苦或为人吝墙。其中,“形容生活困窘”使用较多。
25.【贪多务得】:原指尽量多地求得知识。如:我通常在早上写稿,中午自己弄东西给自己吃,贪多务得的习惯在这时候便展现无遗。后多指贪心不足。(含贬义,该义项使用较多)
26.【粉墨登场】:指化装上台演出;如:小熊猫穿上裙子,背上书包,在美妙的乐曲声中粉墨登场了。也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此义项用的较多)
27.【另眼相看】:褒义指看重和优待,如:他真是个难得的人才,难怪领导要另眼相看;贬义指用另外的眼光来看待,含有歧视的意思,
28.【楚楚动人】:意思是“鲜明,整洁,让人爱怜”,可以用在可爱的小动物身上,比如小麻雀、小兔子,甚至小花小草也可以用上,还可以用来形容人。
29.【异想天开】:用来形容思想解放,想法独特时,含有褒义;用来形容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带讽刺意味时,含有褒义。
30.【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31.【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
32.【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
33.【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34.【规行矩步】:既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也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
35.【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
36.【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智不清。
37.【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使人不易接近。
38.【龙飞凤舞】:褒义形容气势奔放雄壮或姿态生动活泼;贬义形容字迹潦草。(多用于形容书法)
39.【张口结舌】:想说而无法说,形容惊慌或紧张的样子;也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40.【哑口无言】:形容理屈词穷;也形容由于某种原因默不作声,无话可说。
41.【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42.【例行公事】:既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也指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
43.【另起炉灶】:既比喻脱离集体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
44.【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形容柔中有刚。
45.【难分难解】:既指双方争吵,打斗相持不下,难以开交,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
46.【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
47.【谦谦君子】:既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也指谦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48.【穷形极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49.【如虎添翼】:既比喻凶恶的得到帮助后更加凶恶,也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
50.【沙里淘金】:既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51.【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情志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52.【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53.【形若无事】:既指在紧急关头能够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注意使用范围】
不同凡响: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出神入化:只形容技艺达到绝妙的境界。
颠扑不破:多指理论。
点铁成金: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
耳提面命:形容恳切的教导。
雕虫小技:多指微不足道的文字技巧。
罚不当罪:多指处罚过重。
覆水难收:多用于夫妻离异。
甘之如饴:表示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含饴弄孙:形容老年人悠闲的家庭乐趣。
青云直上:比喻官职升得快。
回心转意:改变原来的态度和想法,多指放弃嫌怨,恢复感情。
洛阳纸贵: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善男信女:指信仰佛教的人。
生花之笔: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罄竹难书: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或事态发展出人意料。
舐犊情深:比喻对子女的慈爱。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
以邻为壑: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煮鹤焚琴:比喻糟蹋美好事物,做杀风景的事。
相濡以沫: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斯文扫地: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车载斗量:形容数量很多,多用来表示不足为奇。
当仁不让:泛指做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狗尾续貂:本讽刺封官太滥,现多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到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不相称。
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侯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鹊巢鸠占: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退避三舍:让步,不与人相争。
【注意望文生义】
很多成语是不能望文生义的,我们只有弄清其中关键字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辨析它们,如:
不经之谈(正常)
不刊之论(修改)
不名一文(占有)
不速之客(邀请)
不以为然(正确)
不赞一词(添加)
不易之论(更改)
不足为训(典范、法则)
差强人意(稍微)
屡试不爽(差错)
吊民伐罪(慰问)
救死扶伤(照顾)
巧言令色(美好)
杀人越货(抢劫)
硕大无朋(比)
细大不捐(舍弃)
进退维谷(困窘)
首当其冲(要冲)
临危授命(献出)
敬谢不敏(才能)
人莫予毒(伤害)
尾大不掉(摇动)
手疾眼快(迅速)
矢志不移(发誓)
手足无措(安放)
厉兵秣马(喂)
励精图治(劝勉、振奋)
势均力敌(力量相等)
罪不容诛(抵偿)
文不加点(涂改、修改)
惨淡经营(刻苦用心)
危言危行(端正)
犯而不校(计较)
恃才傲物(众人)
不孚众望(信服)
不负众望(辜负)
因人成事(依靠)
安土重迁(不随意)
大放厥词(其,他的)
吊民伐罪(慰问)
积薪厝火(措,放置)
洞若观火(透彻)
人浮于事(超过)
春风化雨(适时)
匪夷所思(平常人)
与人为善(赞许)
【注意古今异义】
古义往往被抛弃,现在使用的是今义。
暗送秋波:(原)比喻美女暗中眉目传情。(今)多比喻暗中讨好别人或暗中勾搭。
暗度陈仓:(原)一段战争历史。 (今)暗中进行某中活动。
八面玲珑:(原)窗户宽敞明亮。 (今)形容为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
波谲云诡:(原)房屋建筑形状各异。 (今)形容事物千变万化,变幻莫测。
不枝不蔓:(原)茎不分枝杈。 (今)比喻文章简洁。
不求甚解:(原)只领会实质不咬文嚼字。(今)只求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长袖善舞:(原)做事有凭借易成功。 (今)有权势的人善于钻营取巧。
分庭抗礼:(原)宾主相见,分列相对行礼(今)彼此相等,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
孤家寡人:(原)古代君主自称。 (今)比喻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明哲保身:(原)明智者不参与危险的事。(今)怕犯错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态度
抛头露面:(原)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中。(今)指某人公开露面。
曲高和寡:(原)知音难觅。 (今)形容言论或作品高雅,能理解欣赏的人很少。
甚嚣尘上:(原)晋军纷乱厉害尘土飞扬。(今)议论传闻或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多含贬义。
天花乱坠:(原)法师讲经使天上的花坠落。 (今)说话动听(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
【注意重复赘余】括号里的词不能与成语并列使用!因为它与加点的词语意思重复。
耿耿于怀(心里)
由衷感谢(出于真心或发自内心)
遍体鳞伤(浑身、身体之类的词)
闻名遐迩(远近、国内外等)
当务之急(目前或其他时间类词语)
蓬荜生辉(房屋等意义的词)
立竿见影(迅速或立即之类的词)
忍俊不禁(笑等之类的词)
难言之隐(……的苦衷等意思的词)
莘莘学子(众多、许多等之类的词)
方兴未艾(正等意思的词)
生灵涂炭(人民)
贻笑大方(被人、叫人等之类的词)
穷凶极恶(特别、十分、非常等词)
孑然一身(独自之类的词)
望穿秋水(眼睛之类的词)
黄发垂髫(孩童之类的词)
充耳不闻(好象没听见似的)
溢美之词(过分的之类的词)
刻骨铭心(难忘、难以忘记的等)
怙恶不悛(不思悔改等词)
未雨绸缪(出现问题之前)
芸芸众生(普通的、平凡的等之类的词)
生死攸关(关系着等词语)
通宵达旦(几天几夜没有合眼等词语)
【注意感情色彩】
褒义:
1.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2.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3.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4.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5.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6.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7.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8.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9.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10.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11.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贬义:
1.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2.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3.无独有偶: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一个)
4.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5.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
6.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7.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8.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一般用于否定。
9.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10.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11.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12.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13.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14.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5.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6.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17.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18.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19.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20.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21.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22.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靠人的企图。
23.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
24.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25.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26.人模人样:或指小儿有成人相(亲昵语),或指人态度举止俨然与身份不相称(讽刺语)。
27.神气活现:表现出自命不凡或傲慢的神态。
28.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29.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30.呜呼哀哉:指死亡或完蛋。
31.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32.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33.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34.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二、常见病句类型
高考常考的病句类型:
(1)语序不当
(2)搭配不当
(3)成分残缺或赘余
(4)句式杂糅(结构混乱)
(5)表意不明
(6)不合逻辑
前四种是语法语病,后两种是语意语病。
(一)、语序不当
1.动作的先后顺序不当。(常考知识点) 如:全校学生认真讨论和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学习”和“讨论”应交换顺序)
2.关联词的位置不当。 如: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那么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如果两句话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则放在主语的前面。应改为: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同前异后)
3.多重状语语序不当。 如:在新闻发布中心许多记者昨天都同米卢热情的交谈。(时间状语应在句首,应改为:昨天在新闻发布中心许多记者都同米卢热情的交谈。) 4.主客体颠倒。 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物,即作品,应改为:中国青年对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的。)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他的音容笑貌经常回响在我的脑海中。(主语“音容笑貌”不能“回响”应改为“出现”)
2.动宾搭配不当。如:为了推行农村医疗合作,各镇各村都建立了农民档案工作。(动词“建立”与“工作”不搭配,可将“工作”删去)
3.主宾搭配不当。如:夏天的青岛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主语“青岛”与宾语“季节”不搭配,可将季节改为“地方”)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如:他在学术研究方面花了很大心血。(“很大”与“心血”不搭配,应该为“很多”)
5.关联词搭配不当。如:除非你肯答应我们的条件,我们就能帮助你实现梦想。(“除非”与“才”连用,把“就”改为“才”)
(三)、成分残缺
1.缺主语。(重要考查点)如:看到老师傅们认真工作,忘我劳动,使我很受感动。(去掉“看到”或者“使”)
2.缺谓语。如:这是一批有志之士,他们有不畏劳苦的精神,勇敢地向着世界科学的高峰。(在“高峰”后补上谓语“攀登”)
3.缺宾语。如:校党支部研究了关于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句末补上宾语“的问题”)
(四)表意不明
1.教室的墙壁上悬挂着四个国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的肖像画。(四个国家,还是四个人?还是„„有好几种理解方法)
2.电影《英雄》上映以后,李冯的同名小说也备受青睐,观众认为其画面精美,善于营造视觉氛围。(陈述对象混乱,“其”指代不明,容易让人误解为指代的是“李冯的同名小说”)
(五)、不合逻辑
1.前后矛盾。
如: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停下来了。 (“突然”和“渐渐”矛盾,去掉一个)
2.并列不当
如: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有的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打球、翻杠子、跳高”都从属于“锻炼身体”这个概念,它们不能并列使用,可改成: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3.否定不当
如:街道办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应去掉“不”)
4.不合事理
如:我们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属于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5.强拉因果关系
如: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解析: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
六、句式杂糅 (结构混乱)
1.止咳祛痰片是我厂里新产品,它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
(本句后分句要么说“它的成分是远志„„氯化铵等”,要么说“它主要由等配制而成”。)
2.如何才能让大家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
(句中的“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要么说成“关键的问题是知识”,要么说成“要让知识起决定性作用”,不能杂糅成一个句子。)
三、修辞手法作用
1.比喻:把×××比喻成×××,将表达的内容写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把×××当成人来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使文章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富有感染力。
7.设问: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通过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借用×××来代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2. 对比:把×××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四、标点符号作用
(一)引号的作用
1、直接引用
例:“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天已有二千年了。
2、特殊含义
例: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文雅得合闺女一般。(“天下最难走的路”不是一般意义的路,而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3、着重强调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例: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丟弃。(表示强调论述,突出人物的节俭。)
4、特定称谓
例: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世界屋脊” 一直用来特指青藏高原)
5、否定和讽刺
例:你居然在课堂上传纸条,实在是太“勇于发言”了。(表示讽刺否定,讽刺传纸条的同学。)
(二)破折号的作用
1.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例: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2.表示突然转变话题或突出语意转折
例:“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3.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例: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4、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顿
例: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孙犁《荷花淀》)
5、表示声音延长
例:“卖——西瓜啦”
6、用于事项列举分承
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迫切需要确立的主要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法制化原则;
——党的领导法制化原则;
——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
(三)省略号的用法
1、表示说话的断续。
例如:“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莫泊桑《项链》)
2、表示列举的省略。
例如:“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 (鲁迅《故乡》)
3、表示说话的中断。
例如:“我立刻胆怯起来,我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就不清,……其实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 (鲁迅《祝福》)
4、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
例如:“原来如此……”(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四)冒号(表示句中较大的停顿,可以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
1. 表提示性话语后面,如称呼语、说、问、想、是、讲、证明、宣布、指出、决定、透露、发现、反映、例如、如下等词后面一般要加冒号,如不需要较大停顿以示强调的也可用逗号。
2.表总结的话语前面要打冒号。
3 .不是独立的引文前,不能用冒号,改为逗号或者不用
模块四:作文
一、自测知识背诵情况(若完成请打√)
1.优秀范文2篇
2.优秀标题10个
3.分论点5个
4.开头结尾段
主题一:担当
标题:锐意青春 为国担当
1.读万卷书,更观天下事,青年当有关注国家事的关己之心。
2.览万山景,更明鸿鹄志,青年当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凌云之志。
3.行万里路,更定脚下路,青年当有不畏风霜严寒的奋然之行。
标题:为国为民 勇担大任
1.迎时代之需,勇于担当,敢挑重任。
2.弘正气之风,拨乱反正,两袖清风。
3.忧国忧天下,不忘初心,忠君报国。
主题二:逆境、直面困难、危机与新机
标题:不染世尘,坚守本心
1.困境时,“直挂云帆”,报之以歌,“济沧海”。
2.逆境时,“一蓑烟雨”,报之以笑,“任平生”。
3.少年时,“壮志凌云”,心系华夏,“天下白”。
标题:风雨压不跨,苦难中开花
1.大潮奔涌逐浪高——直面困难挑战,彰显自我定力
2.劈波斩浪奋勇进——危局中开新局,铸就美好未来
3.承平已久不忘危——强化底线思维,筑牢风险屏障
标题:逆境增才干,奋斗创辉煌
1.脚踏实地须坚持,提升自我是根本。
2.艰难苦恨无言弃,我言今日胜春朝。
3.仰望星空心有梦,我辈青年谱华章。
主题三:青春
标题:少年风华 知而无畏
1.何谓少年?——扬眉剑出鞘,我辈复登临。
2.何谓少年?——胸中有丘壑,立马镇山河!
3.何谓少年?——爱我所爱,坚我所行,一生无悔。
标题:征途风云起,芳龄国任担
1.我辈青年,当有鸿鹄之志,即使前途道阻且长,定将“直挂云帆济沧海”。
2.我辈青年,当树创新之思,即使征程波谲云诡,定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
3.我辈青年,当担国之重任,即使远方危机四伏,定要披荆斩棘踏歌行。
主题四:家风
标题:携家风之正,笃人生之行
1.看,如日月高空悬,是我祖辈用躬行开创好家风。
2.听,如雾角海上隐,是我父辈用智慧发展好家风。
3.感,慎思明辨笃行,是我辈青年用笃实继承好家风。
标题:秉家风不改,守初心常新
1.家风似和煦的暖阳,助力成长。
2.家风似柔和的春风,引路前行。
3.家风是黑夜中的北斗,点燃希望。
五、其他分论点集
标题:绿遍山原,美满世界(生态文明)
1.千里莺啼,水村山郭,看,中国绿,以爱共筑之!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看,中国绿,以智共拓之!
3.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看,中国绿,以情共享之!
标题:以“拿来”之泉,赋文化新生(文化自信)
1.一纸一砚文化美,一碗一勺中国风。——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2.一人一机新媒体,一撇一捺中国情。——坚定文化自信,时代与传统共舞。
3.一冷一热时代感,一旧一新续传统。——以“拿来”之泉,赋文化新生。
标题:平凡人物,谱写时代华章
1.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平凡之躯,比肩英雄。
2.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凡人色彩,姹紫嫣红。
3.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以吾之渺渺,成国之泱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