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欧·亨利式结尾”艺术趣谈
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大都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读后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各类文学作品在体裁,表达方式,语言技巧等诸方面有区别或各有侧重点,但在审美效果上是相同的。小说中常用的“欧·亨利式结尾”,在诗歌中同样有着趣味横生的无穷魅力。
相传明代有位老先生藏有苏东坡《百鸟归巢图》,当时南海才子伦文叙看了此图题诗道: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游山玩水,碰上大雪,触景生情,口吟四句诗:
一片-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七八九十来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两首诗前三句都平淡无奇,最后一句却是奇峰突起,化平淡为神奇,诗意的大逆转给人以特别深的印象。伦文叙的题诗,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其意在借题发挥,揭露封建社会之黑暗、腐败、贪官如禽。乾隆诗则通过末句的逆转形象地描绘出雪花飘落与芦花融为一体的优美意境。 这种大逆转类似于欧·享利式的结局,它们的共同点是出人意料,合乎情理。
相传古代一群考生在长安城郊设宴送别。一位童生因景生情说要吟一首诗以抒别意。大家竖耳静听。这位童生高声吟道:
. 东边一带杨柳树,西边一带杨柳树,
南边一带杨柳树,北边一带杨柳树,
众人一愣,这算什么诗呀。语言无味且罗嗦,完全可用“东西南北都是杨柳树”一句概括。那位童生并不在意,继续吟道:
纵有碧丝千万条,哪能系得游人住?
这首诗刚一念完,大家不禁拍节叫好。起句平淡无奇,毫无诗味,前半部分笨拙粗朴,索然寡味;诗眼却在诗末一两句,它化平为奇,变拙为巧,更俗为新,换朴为灵,使诗作顿时生色,出奇制胜。回过头来再看前面的诗句,始悟作者之匠心,“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相送之意,前面巧妙的渲染,是为"诗眼”蓄势。
江南才子唐伯虎,一天应邀到一个富翁家为其母的生日绘画题诗。他挥毫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图后,紧接着信笔题诗,并边写边高声吟唱:
这个婆娘不是人,
这一句刚吟完,满座宾客皆惊。富翁也十分愤怒。唐伯虎接着吟第二句:
九天仙女下凡尘。
这下四座宾客转惊为喜,富翁也随之转怒为乐。唐伯虎又吟出第三句:
儿孙个个都是贼,
这下大家又惊得发呆,而富翁一家更是怒气冲天,正当他们要对唐伯虎下逐客令时,唐伯虎第四句脱口而出:
偷得蟠桃奉至亲。
这下满座宾客赞叹不已,称唐伯虎真不愧是能诗善画的江南第一才子,富翁也顿时对诗画赞不绝口。
作者的用意在于以前一句的平淡来映衬下一句的出奇,反差越是强烈,趣味就越是隽永。跌宕起伏的诗意充满了智慧和幽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